《中国药典》中对每味中药材都规定了“性味与归经”,
那什么是“性味与归经”呢?
一、 性味
中药的“性味”,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性与味。
它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药材的基本性能。
它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药的“性”
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古称“四气”。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相对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
而“寒”与“凉”,“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性; “凉”次与“寒”, “温”次与“热”,即在共同性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凡属“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多用于阳盛热症;
凡属“温热”的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的功能,多用于阴盛寒症。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因实际仍有微“温”功微“凉”之偏,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不独成一气,仍总称“四气”或“四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主要作用都是起“调和”药性的作用。
(二)中药的“味”
中药的“味”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药的“气”一样,中药的“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味被大致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味”。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也是中药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为:
辛:
有发散、行气、活血、通阳或润养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滞或水气凝结等症。如麻黄。
甘: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大多用于气血虚弱,拘急疼闯等症。如人参。
酸: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
苦:
多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的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以及阴虚火亢之痿症。如黄连。
咸: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多用于谈核瘰疠、津枯燥结便秘等症。如芒硝 。
大家有兴趣的话查阅一下《中国药典》一部中每味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就能看出这个规律来。
二、归经
归经,是指中药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病变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凡某中药能治某经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即归入某经。
因为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发生病变时,体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可以影响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获得系统的认识。例如,肺经病变,每见出现咳嗽、气喘等症,杏仁、苏子能止咳平喘,因而归为肺经。
有些中药仅对某一经的治疗用用明显,则归入某一经。而有的中药则有多个治疗作用。因此,又有一药归入几经的情况。
药物的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掌握药物的归经,一是可以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提高药物的针对性。二是可以以归经为线索,探索中药的潜在治疗功能。
【 食物的四性、五味 】
食物是最好的医药,中医历来强调“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
食物的性能与中药一样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性质的食物,可以不同程度地起到类似中药的治疗效果,如:
● 梨子味甘,性凉,是清补脾胃,止咳化痰,养阴润燥之佳品;
● 西瓜性寒,味甘,功用解暑热,除烦渴;
● 绿豆性寒,无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 大枣性温,味甘,为补脾益胃,养血安神之常用药,也是常吃之佳果;
● 羊肉甘,温,大热,补虚祛寒,效同人参;
● 大蒜性温,味辛,是常用调味品,但有良好的解毒杀菌作用,能治疗腹泻、咳嗽等症,有天然的广谱抗生素之称;
● 生姜性微温,味辛,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之效用。
因此食物同中药一样,必须平衡组合,才能保证五脏之气平衡。五味过偏则五脏失衡,产生疾病。
在日常膳食中偏食温类食物,或偏食寒凉类食物,都会对人体的体质与性格产生影响。
常见的温性食物有大枣、酒曲、黑豆、辣椒、橘子、李子、桃、羊肉、鲤鱼、虾等,这些具有补虚劳、祛寒冷,益气血,暖腰膝等作用。
常见的寒性食物有小米、绿豆、蘑菇、白菜、番茄、冬瓜、西瓜、莲藕、马蹄、梨、螃蟹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烦止渴、滋阴凉血的作用。
从两个例子了解性味归经中国文化离不开《易经》,因此很自然,中医中药的分类法就使用了易经的阴阳五行这套方法。
五色、五味、五音、五行入五脏,因此也就有了性味归经,注意“味性归经”这四个字必须连起来看,也就是说,入脾经的寒性食物,和入肺经的寒性食物,两者的寒根本不是一回事。分别举例:
入大肠经的寒性食物,如马齿苋,吃下去后肚子会痛,这个痛会慢慢从小肠到大肠移动,这种痛用手按会舒服(喜按),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放在上面会感觉舒服一些(喜温)。
入脾经的热性食物,如指天椒,吃下去也会肚子痛,但这种痛和马齿苋的痛不一样,如果大量吃,这种痛是不能用手按肚子的(中医术语叫拒按),并且痛感快速向大肠移动,排出的大便非常臭。
上面两种性质的要求,一种就是寒,另一种是热,因此凡是能让肠道出现上面第一种反应的,就叫寒性食物,出现第二种反应的,就叫热性食物。
例子二:入肺经的药物寒热分析
薄荷和紫苏都入肺经,一寒一热。
1、寒性:薄荷。用薄荷10g煮水喝,会感觉全身很清凉,并且有汗从背颈渗出,注意,中医说的发汗,是很轻微的薄薄的一层细汗,大汗淋漓那是发汗发过了。
2、热性:紫苏。用紫苏10g煮水喝,会感觉全身发热,同样会有汗从后面的背颈处出来。
这两种反应都样都是入肺经发汗,但一种发汗后会让人体觉得体温下降,一种发汗会让人体发热体温上升。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定义为寒性的食物和热性的食物。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具体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比如因南方人腠理比较疏,容易发汗;北方人皮肤致密,难以发汗。四川盆地环境潮湿,不吃辣椒会出问题,广东地方气温炎热,不喝凉茶他就浑身不舒服。
中药的取象比类,必须是先尝百草,观察到人体的反应后,才得出的结论,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就在搞大数据了。
关注头条号(国医高手),获取更多经络穴位知识;健康需要的不仅是如何解决困扰,而且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坚持下去的毅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