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味归经的评测依据是什么?

 2024-07-03  阅读 1009  评论 0

摘要:《中国药典》中对每味中药材都规定了“性味与归经”,那什么是“性味与归经”呢?一、 性味中药的“性味”,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性与味。它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也是中药材的基本性能。它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

《中国药典》中对每味中药材都规定了“性味与归经”,

那什么是“性味与归经”呢?

一、 性味

中药的“性味”,确切的表述,应该是性与味。

它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

也是中药材的基本性能。

它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药的“性”

中药的(药)性,主要是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能,古称“四气”。

这四种药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相对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而言。

“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类药性。

而“寒”与“凉”,“温”与“热”则分别具有共性; “凉”次与“寒”, “温”次与“热”,即在共同性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

凡属“寒凉”的中药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功能,多用于阳盛热症;

凡属“温热”的中药大多具有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和助阳的功能,多用于阴盛寒症。

另外,还有一种平性,因实际仍有微“温”功微“凉”之偏,故虽有平性之名,而不独成一气,仍总称“四气”或“四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甘草,它被使用的频率非常高,但主要作用都是起“调和”药性的作用。

(二)中药的“味”

中药的“味”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中药的“气”一样,中药的“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

中药的味被大致归纳为五种,即所谓的“五味”。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五味”也是中药作用的标志,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其功效用途为:

辛:

有发散、行气、活血、通阳或润养等作用。临床多用于外感表邪、气血阻滞或水气凝结等症。如麻黄。

甘:

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大多用于气血虚弱,拘急疼闯等症。如人参。

酸: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虚汗外泄,久泻不止,遗精带下等症。如五味子。

苦:

多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逆及坚阴的作用。多用于热结便秘、气壅喘咳、湿盛中满以及阴虚火亢之痿症。如黄连。

咸:有软坚散结及润肠通便的作用。多用于谈核瘰疠、津枯燥结便秘等症。如芒硝 。

大家有兴趣的话查阅一下《中国药典》一部中每味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就能看出这个规律来。

二、归经

归经,是指中药对于人体不同部位病变的选择性作用。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疗的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凡某中药能治某经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即归入某经。

因为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发生病变时,体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内脏;内脏的病变可以影响到体表。因此,人体各部分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证候,可以通过经络获得系统的认识。例如,肺经病变,每见出现咳嗽、气喘等症,杏仁、苏子能止咳平喘,因而归为肺经。

有些中药仅对某一经的治疗用用明显,则归入某一经。而有的中药则有多个治疗作用。因此,又有一药归入几经的情况。

药物的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

掌握药物的归经,一是可以根据病情选择用药,提高药物的针对性。二是可以以归经为线索,探索中药的潜在治疗功能。

【 食物的四性、五味 】

食物是最好的医药,中医历来强调“药食同源”,“药疗不如食疗”。

  食物的性能与中药一样有四性、五味。

四性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不同性质的食物,可以不同程度地起到类似中药的治疗效果,如:

  ● 梨子味甘,性凉,是清补脾胃,止咳化痰,养阴润燥之佳品;

  ● 西瓜性寒,味甘,功用解暑热,除烦渴;

  ● 绿豆性寒,无毒,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

  ● 大枣性温,味甘,为补脾益胃,养血安神之常用药,也是常吃之佳果;

  ● 羊肉甘,温,大热,补虚祛寒,效同人参;

  ● 大蒜性温,味辛,是常用调味品,但有良好的解毒杀菌作用,能治疗腹泻、咳嗽等症,有天然的广谱抗生素之称;

  ● 生姜性微温,味辛,有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之效用。

  因此食物同中药一样,必须平衡组合,才能保证五脏之气平衡。五味过偏则五脏失衡,产生疾病。

在日常膳食中偏食温类食物,或偏食寒凉类食物,都会对人体的体质与性格产生影响。

  常见的温性食物有大枣、酒曲、黑豆、辣椒、橘子、李子、桃、羊肉、鲤鱼、虾等,这些具有补虚劳、祛寒冷,益气血,暖腰膝等作用。

  常见的寒性食物有小米、绿豆、蘑菇、白菜、番茄、冬瓜、西瓜、莲藕、马蹄、梨、螃蟹等,具有清热解毒、消烦止渴、滋阴凉血的作用。

从两个例子了解性味归经中国文化离不开《易经》,因此很自然,中医中药的分类法就使用了易经的阴阳五行这套方法。

五色、五味、五音、五行入五脏,因此也就有了性味归经,注意“味性归经”这四个字必须连起来看,也就是说,入脾经的寒性食物,和入肺经的寒性食物,两者的寒根本不是一回事。分别举例:

入大肠经的寒性食物,如马齿苋,吃下去后肚子会痛,这个痛会慢慢从小肠到大肠移动,这种痛用手按会舒服(喜按),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放在上面会感觉舒服一些(喜温)。

入脾经的热性食物,如指天椒,吃下去也会肚子痛,但这种痛和马齿苋的痛不一样,如果大量吃,这种痛是不能用手按肚子的(中医术语叫拒按),并且痛感快速向大肠移动,排出的大便非常臭。

上面两种性质的要求,一种就是寒,另一种是热,因此凡是能让肠道出现上面第一种反应的,就叫寒性食物,出现第二种反应的,就叫热性食物。

例子二:入肺经的药物寒热分析

薄荷和紫苏都入肺经,一寒一热。

1、寒性:薄荷。用薄荷10g煮水喝,会感觉全身很清凉,并且有汗从背颈渗出,注意,中医说的发汗,是很轻微的薄薄的一层细汗,大汗淋漓那是发汗发过了。

2、热性:紫苏。用紫苏10g煮水喝,会感觉全身发热,同样会有汗从后面的背颈处出来。

这两种反应都样都是入肺经发汗,但一种发汗后会让人体觉得体温下降,一种发汗会让人体发热体温上升。中医就把它们分别定义为寒性的食物和热性的食物。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具体应该因时、因人、因地而异。比如因南方人腠理比较疏,容易发汗;北方人皮肤致密,难以发汗。四川盆地环境潮湿,不吃辣椒会出问题,广东地方气温炎热,不喝凉茶他就浑身不舒服。

中药的取象比类,必须是先尝百草,观察到人体的反应后,才得出的结论,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就在搞大数据了。

关注头条号(国医高手),获取更多经络穴位知识;健康需要的不仅是如何解决困扰,而且还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坚持下去的毅力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824B24DB1tTAVc.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3282秒, 内存占用1.86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