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包括望、闻、问、切。闻诊是其中的诊断疗法之一,是指运用听觉器官和嗅觉器官进行诊断疾病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患者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等来判断病情的一种疹疗方法。
在临床上中医可以通过问诊、望诊、切诊以及闻疹相结合全面系统的了解病情,对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最根本方法
中医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1、望诊,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首bai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有神为眼睛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反应灵敏;无神为目光晦暗,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语无伦次.局部的望诊,主要是望舌,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2、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凡气粗声高、重浊的都为寒症;气微声低的都为虚症.闻就是闻气味,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凡是恶臭味重的,属热症.有腥味或气味不重的属虚症.
3、问诊,看病时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流传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均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带.
4、切诊,切诊就是切脉、候脉.切脉部位多在寸口,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因五脏六腑的脉都会合於此脉,所以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一般常见的脉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
中医诊断的方法主要是望闻问切,通过这四项了解你的病情。
一、望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二、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①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②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①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三、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问诊范围甚广,现在仅将《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进行研讨,余未备述。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四、切诊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本节仅论切脉,余未备述。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
1、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2、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3、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4、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一次性给大家讲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起来的话还真不多。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伴随了华夏文明几千年,为华夏文明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提到中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望闻问切,毕竟这四个字出镜率太高了,也是中医最基本的诊疗方法。严格来说望闻问切只是辩证方法,不是治疗方法,治疗方法那就五花八门了。总体归类的话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服方药,一类是外治技术。
内服方药,顾名思义就是内服的,吃的中药,看完病后大夫开方子,抓药熬药,一饮而尽。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其实有瑕疵,因为很多中药方是不苦的,但也有效。味道酸酸的汤药本人也接触过不少,一般加上酸枣仁这味中药后,味道都会酸酸的。目前已知的中药有12000多种,常用的大概200多种。多显摆一下吧,说几个比较特别的中药,仅供各位看官补充奇闻。人粪人尿,茅厕里的石头,上吊完以后的绳子,房梁上的灰等等都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中药,但有效性待验证。
说完内服方药,接下来就要说外治技术了,大家都知道的技术非针灸莫属。只需用一根小小的针扎在身体的各个穴位处,就会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甚是神奇。除了针灸,还有推拿按摩正骨等技术,这个等字包含了多少呢?请看图。
至于多少种外治技术各位看官自己数吧~反正我是没有都研究过,敷熨熏浴,砭石蜂针电疗可能比较少见。我想重点讲的是几种有趣的外治技术。长圆针技术:超级吓人,一根类似于织毛线的针插进身体里,有必要的话还需搅动几下,想想都吓人。针刺放血疗法:扎破皮肤,尽情的流血,当然也不能流太多,否则贫血了(一直搞不懂放血疗法还不如去献血呢,既帮助了自己又帮助了他人)。中药熏蒸技术:想象一下蒸馒头蒸包子,哈哈,开玩笑,温度没那么高。我所遇到的最奇葩的治疗方法叫磁场疗法,患者大夫相隔几百公里,手机开视频,大夫看屏幕里的患者几眼就能治好病,科学的话讲就是磁场通过屏幕传递到了患者那边(我真是跪了)。气功:手指能量传导至患者体内治疗小儿麻痹,说只能给孩子治疗,大人不行,因为治疗大人需要能量太多,太伤元气(别拦着我,我举起凳子了)。
最后,总结一下,中医治疗方法,一共两类,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
望闻问切 拼音是wàng wén wèn qiè。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four diagnostic methods)。 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文房四宝指的是毛笔,宣纸,砚台和徽墨
雅人四好指的是弹琴,围棋,书法,绘画
花中君子指的是于是梅兰竹菊中的兰花,古人以兰花来比喻君子的德性
中医四诊指的是望,闻,问,切,望指的是大夫用眼睛观察病人的表面状况,闻指的是用鼻子闻病人身上的气味,问指的是大夫开口询问病人的状况,切,指的是大夫用手摸病人的脉,望闻问切中医的基本功能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