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这种情况考虑与心理因素关系更大一些。
老是觉得自己哪哪不舒服,查了也没事。很可能是由于精神因素造成的,从专业角度讲,此症应该被命名为躯体症状障碍,与人的焦虑情绪有关。
躯体症状障碍的促成因素很多,包括遗传和生物易患性(如某人天生对于疼痛的敏感性就强),或者早年的创伤经历(例如暴力、虐待等),除此之外,还可能与后天的习得性有关(例如某些人群缺乏安全感,希望通过疾病增加关注度)。
工作以来,接触到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位40几岁的女士,公司管理层。在单位上班时,效率高,忙前忙后,不知不觉的一天就过去了;奇怪的是回到家里就感觉肚子不舒服,难受时能够疼到哭泣,为此在本市的大大小小的医院逐项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这样断断续续的2年多,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身边有人告诉她可能是心理疾病,于是就来到了我们这里。这位病人并不是我的患者,但病症很具代表性意义。
通过充分了解病史,我们总结:患者平素性格要强,开朗,在单位时,由于处在管理层,受重视程度可谓不轻,然而回到家里后,面对丈夫一人,自我的关注度骤然下降。而且,从心理上讲,当她越是渴望被丈夫表扬和赞美时,丈夫的平淡回应总是令患者感到失望。于是矛盾就慢慢产生了,她感觉自己在丈夫心理已经不重要了,丈夫感觉妻子总是无理取闹,久而久之,这位女患者的情绪上就出现了焦虑不安,甚至猜疑。
躯体症状障碍的患者往往存在认知歪曲,也就是将注意力聚焦于躯体症状,将正常的躯体感觉归因于躯体疾病,当这种聚焦过于强烈时,就造成了对于症状的灾难性的解释,专业角度讲,我们称之为“超价观念”。
超价观念,就是由于某种情绪强化了的固定的想法,这种想法并非不着边际,但对于本人来说占据主导地位。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热恋中的恋人们总是感觉对方是最优秀的,也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对于总是感觉自己身体不适的人群来说,当这种主导思维占优势时,他们总是害怕任何的躯体活动可能损害肢体,所以最终导致的结局就是重复的检查身体,反复的寻求医疗帮助和确认,以及极力的回避躯体活动。
既然找到了病因的相关可能性,那么显然,通过降低我们自身的焦虑,分散注意力等能够缓解躯体的不适症状。除了改善自我认知及生活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服用抗焦虑药物来改善,通常来讲,临床上,在治疗前期我们会选择给予一个比较大治疗剂量来缓解症状,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将持续更新相关医学问题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