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文化与中医,仲景文化与中医文化

 2023-06-07  阅读 1074  评论 0

摘要:仲景文化与中医文化第一展区为“医圣张仲景”,展示医圣旷世巨著、生平事迹、历代医家评赞和民间传说。展区内用南阳独山玉微雕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张仲景生平事迹组画堪称展馆的“镇馆之宝”

仲景文化与中医文化

第一展区为“医圣张仲景”,展示医圣旷世巨著、生平事迹、历代医家评赞和民间传说。展区内用南阳独山玉微雕的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张仲景生平事迹组画堪称展馆的“镇馆之宝”。

第二展区为“中医药发展简史”,这里用汉白玉雕刻的历代名医塑像格外吸引眼球。该展区展示从远古到1949年我国中医药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名医大家对中医药的贡献。

第三展区为“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医药事业”,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弘扬仲景学说、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视情况,以及评选出来的第一、二届国医大师事迹情况介绍。

“邓州中医药发展简史”介绍邓州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历史及邓州本土的古今名医大家。

“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唐祖宣”为第五展区,介绍唐祖宣行医期间的临床经验、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

“中国式养生”介绍唐祖宣中国式养生的体会、方法及古今120位养生保健典型人物经验。最后一个展区“书画墨宝”墨香四溢,全国名医大家和知名人士对张仲景展览馆赠送的书画作品古香古色、韵味悠长。展馆突出反映了张仲景学说和千百年来中医药发展的史实成就,形象地展示出中医药灿烂辉煌的发展历史,是浩瀚的中医药文化的缩影,已经成为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成为中医药工作者、院校学生接受中医药传统文化和医德、医风教育的课堂,成为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展示窗口。

仲景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区别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远古:人们生活水平低,主要以石器为工具,食用各种植物,为后面的针灸和草药奠定了基础。

夏朝:杜康研制酿酒技术,也为很苦的汤药诞生起了重要作用。

商朝:出现了汤药之祖伊尹,中医药理论就此成型。

春秋:被称为华夏医祖的扁鹊问世,曾被秦桓公四次召见,被御医嫉妒而被杀害,在此时期,五行,阴阳学说也相继出现。

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唯独留存了农书和医书。

汉朝:出现了很多名医,灌肠第一人的张仲景,被曹操打入大牢并杀害的华佗,医才辈出。

魏晋:王叔和著作了现存最早的中医脉学专著;皇甫谥著作了《针灸甲乙经》,并且流传于世;鲍姑与葛洪以针灸为名,一同行医;陶弘景修著了《本草经集注》。当时,中医得到了全面发展。

唐:著名医师孙思邈,著作了出名的《千金药方》与《千金翼方》,在那时还建了世界最早的医学校。

宋:医学得到普及,针灸广为发展,当时的脏腑辩证与药物性味归经沿用至今。

金元:最为著名的当属金元四大家,“刘张李朱”,医术卓越。

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国内外出名,中医药长远发展。

清:中医开始与现代医学交流。

民国:中医受到严重摧残,但因为民国四大名医的坚持,中医才得以继续传承。

新中国:刘弼臣通过中医曾抑制小儿腺病毒肺炎;非典时期邓铁涛所治疗患者无激素后遗症;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医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仲景文化内涵

从师伯父

他经常到伯父张伯祖家去看伯父如何给病人看病,仔细揣摩望、闻、问、切的含义。张伯祖也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聪颖伶俐忠厚机敏的侄儿,经常逗小仲景说:“快快长大吧!将来跟伯父学医。”

公元166年晚秋的一个上午,河南省南阳郡涅阳镇的名医张伯祖家,张灯结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洋溢着一派节日的气氛。原来这里正举行一次隆重的拜师活动。张伯祖的侄子,那刚过总角之年,聪明颖悟的张仲景,从此正式拜伯祖为师,专心医药。

伯祖深爱小仲景的贤良敦敏,才思敏捷,早有收他学医之意,如今仲景的父亲终于提出此事,张伯祖深感兴奋,坚信仲景若用心医药,将来必成良医,渴望家学有传,张伯祖破例请来亲朋好友,像办喜事一样把仲景接进家门。

小仲景参见伯父后,张伯祖有意询问:“你仲景才华横溢,不求到朝廷做官,因何选择学医之举?”

“做官要为民做主 ,为医亦是救民于水火,今朝中宦官专权,忠良受贬,侄儿做官或为虎作伥,或庸俗一身,哪如操伯父之业救人民于病苦!”小仲景妙语连珠,张伯祖点头微笑。

“你打算怎样学习医药?”伯祖继问。

“侄儿谨记伯父前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只要病者有求 ,纵历千辛万苦亦尽心救治。”仲景答道。

张伯祖再一次颔首微笑。

寒暑易节,春去春又回。不觉之中,仲景已在伯父家学医两个春秋。张伯祖不但教给他《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脉书上下经》、《五色诊》等医学著作,还教他读了《淮南子》、《吕氏春秋》、《诗经》等书籍,以充分培养仲景的综合能力,开发他的聪明才智。仲景更是在伯父的督促下,潜心攻读,刻苦钻研。他常常手不释卷,如醉如痴,竟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

一次,仲景和师弟到附近伏牛山采药,仲景觉得路上的时间可以用来背书,于是边走边背书,没有用心于脚下的路,一下跌入路边的池塘里,被师弟笑作“落汤鸡”。

一个年三十的夜晚,仲景的父亲起夜小解,善良忠厚的张员外见家里的磨房还亮着灯,生怕是长工崔大又瞒着他偷偷加班,于是披衣走来,催促崔大早点休息。

“崔大呀,早跟你说过,不要累坏了身子,赶快休息去吧!都半夜时分了,怎么又偷着干活呢?”张员外边走边说。

“父亲,我是仲景。我怕在厢房读书打扰你们休息,就来磨房了。伯父昨些时候教我的东西我再温习温习,否则不能领悟,多对不起他老人家呀!”

张员外望着自从遁入医门,整天沉默寡言,只知读呀,背呀的儿子,顿时热泪盈眶……

一个春季的夜晚,明亮的月光倾泻在张伯祖家的庭院,远处传来响亮的蛙声,清爽的微风带着鲜花嫩草的馨香阵阵徐来,使人顿觉心旷神怡。伯祖和仲景师徒沐浴在这温柔的月色花香中。

“仲景呀,伯父果然没有看错你。知道吗?你已读完了伯父所有的收藏医著,以我的观察考问,你对医理的领会程度已在伯父之上了。”伯祖说到这里拿起柜子中粗粗的一捆竹简,“这是伯父行医40多年的经验所得,我的点滴体会都记录在这竹简上,今伯父和盘托出传于你,望你勤于努力,在今后的实践中发扬光大。”

仲景捧着竹简,泪如泉涌,千言万语噎在喉咙,几次张口只吐出了两个字:“伯父……”

“我曾要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你没有大量的医疗实践,古训则难以洞悉,你若仍囿于我的门下则难采众长。我思虑再三决定从明天起让你回家另立门户,你要到洛阳、开封等地另觅高师,继续学习……”伯祖老人声音颤抖起来,他也打心眼里舍不得这个得意门生就此离去,但又希望仲景能真正博采众长,成一方名医。

仲景此时更是心潮起伏,随师学习以来所有的记忆都被打开了,伯父的精湛医术,伯父的严格要求,耳提面命……仲景竟泣不成声,扑在伯父的怀中。

师徒两个就沉浸在这种难舍难分的情景中,俨然如骨肉父子,养育恩情。

仲景学术文化

医圣张仲景传人张泽全

张氏家族族谱

----------------------------

张氏家族第1代传人 张东(字子生,号白毛翁)

张氏家族第7代传人 张机(字仲景,号长耳圣医,医圣张仲景)

张氏家族第23代传人 张世春(字宝元,号卜达)

张氏家族第26代传人 张天佑(字顺德,号晋阳医公)

张氏家族第45代传人 张中山(字保业,号太医公)

张氏家族第48代传人 张宗冕(字震远,号游仙)

张氏家族第65代传人 张国钧(字兴盛,号水路医公)

张氏家族第68代传人 张奇聪(字维康,号美髯神医)

张氏家族第69代传人 张泽全(字泰铭,号松山真人)

张氏家族第70代传人 张国栋(Danny Zhang)

----------------------------

张泽全(字泰铭,号松山真人),张氏家族第六十九代传人(张氏家族第七代传人医圣张仲景),泰铭手针创始人,师从“济慈神针”(“济慈神针”为“药王”孙思邈的传人),中国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现任山西广济中医糖尿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山西广济医院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名医学术思想研究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学术流派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科学发展集团董事;美国加州中医针灸研究院院长;美国中华医学会客座教授;美国国际糖尿病研治中心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会员;罗马尼亚中医药学会荣誉会长;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大学荣誉教授;中国文化研究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人事部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教授;农工民主党山西省委委员;山西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仲景文化的内涵及影响

丰富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宝库,对于南阳市的历史性文化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使南阳的历史风韵别具一格,而且创造了模范性的南阳文化

什么是仲景文化

原计划2021年底仲景文化产业园竣工

仲景文化概论

我这几本(套)古今医书,个人认为是最好的。理学内经,药学本草,综合学金鑑。现代中草药学等。

国医仲景文化是什么

仲景小镇是以仲景国医文化为魂,"医圣"张仲景,姓张名机字仲景。也是张仲景名字的由来。仲景养生小镇位于西峡县东北区域,占地逾1370亩,总建筑面积约130万㎡ 。

仲景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医学文化。

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学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经基本形成。传统中医学对今天国内的“蒙医”“藏医”以及汉字文化圈内其他国家的医学发展均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即使是不了解医学历史的人提到“扁鹊”“华佗”这样的名字也算是耳熟能详,侧面上也能看出这些医学大家得以名留千古的成就意义之大,影响之深。

两汉时期中医学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涌现出许多名医。张仲景与华佗二人是汉代医学的代表人物,两人均为东汉末年人,正值极为动荡的年代。

中华张仲景中医文化传播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

关于仲景文化文章

医圣张仲景确立的辨证论治法则,是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诊疗模式。

张仲景出生于河南南阳。东汉末年,瘟疫大流行,百姓死亡惨重,张仲景弃官从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出了光耀千秋的经典之作《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

张仲景根据错综复杂的病情所表现出的各种证侯,运用古代辩证法思想,加以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属性、部位、邪正消长和病态表现,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后人总结为八纲),作为辨识疾病的大纲,去认识疾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普遍规律。仲景又以三阴和三阳来归纳疾病所呈现的不同类型,通过“六经”辨证,全面地把握疾病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仲景在认真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病变的表里先后和轻重缓急,随证施治,相应地制定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多种治疗方法(清人程钟龄总结为八法),从而使辨证论治体系更加系统完备。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788AG4GAVdaAg.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2907秒, 内存占用1.9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