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医药与健康》下册第六单元《合理饮食可防病》中的第四课。
食补也称食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食补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小,而且可以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本课通过读一读孙思邈善用食物治病,想一想为什么药补不如食补,学一学中医食补,做一做绿豆百合汤等教学环节,巧妙告诉学生利用食物亦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我国又是中医大国,民以食为天,食补文化其实在不少同学心中都略知一二。
但是对于食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食物的习性和人体习性有针对性的进行食补还是不很清楚的。因此,本课把重点放在食物的习性和人体的习性相适应上来上这节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
(1)通过故事了解神医孙思邈,以及他的善用食物治病的相关理论。
(2)通过辨认,分一分等手段知道食物有热性、温性、寒性、平性之分。
(3)通过课本剧等,了解人体也有多种体质,不同体质的人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2.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食物的习性,能根据人体的特性合理选择食物。
3.情感态度
(1)通过故事,认同食补的重要性。 (2)通过分一分活动,能对食物的习性多加关注。
四、重难点
1.重点:理解药补不如食补。
2.难点:学习食物的寒热习性。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小组材料:莲子、龙眼、红枣、枸杞子、绿豆、芹菜、黄瓜、韭菜、生姜、核桃、大米、土豆、香菇以及标有寒性、热性、平性的盘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食物不仅能够提供营养,还能治疗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你曾经亲自运用什么食物治疗过什么疾病?或者是你曾经亲眼目睹谁利用什么食物治疗过什么疾病? 小结:的确,善用食物治病,是中国人们的优秀饮食传统。
(二)教学药补不如食补
1.读一读:会用食物治病,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孙思邈。下面,请阅读书本第21页的故事——孙思邈巧用食物治病。
2.提问:孙思邈用什么食物治疗了什么病?一边回答一边板书: 动物肝脏——夜盲症 羊靥——大脖子病 粗粮糙米(细谷糠、麦麸皮)——脚气病
3.小结:孙思邈被称为一代药王,人们把他当神仙,据说他活了100多岁。
4.提问:为什么药补不如食补?(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小)
5.辩证:是不是食补能包治百病呢?(不是。病情比较轻缓,可采用食补;病情急重,或者食补后病情不减轻,则采用药补。)
6.练一练:我们当回小医生,请你连连线: 感冒 红枣 拉肚子 黑芝麻 头发早白 石榴皮
一枝蒿、二花露、三七、四物汤、五味子、六神丸、七叶莲、八角莲、九里香、十大功劳。
中医药服务包括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和康复服务。中医药服务体系包括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网络。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包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其他医疗机构中设置中医药科室,以及加强社区卫生站、村卫生室这些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等。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的中医药科室是向社会公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主体。
为保障中医药服务的供给,中药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在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方面的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
同时,中医药法也强调了在各级医疗机构中中医药科室的设置,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提供中医药服务的能力。
神针到病魔消除 中华魂名扬天下
神针妙手回春 中医天下无敌
针小治疗好偏瘫 神医功德大无边
银针治疗疑难杂症
神医犹如华佗再生
一棵小草治大病 神医美名传四方
草药服下癌症无 中华神医扬美名
中华草药治病救人 华夏神医天下无双
1.就业方向不同
中药学更偏向于药学方面的研究,未来就业方向也是和药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药学销售代表,药学检测研发等等,而中医学专业更偏向于医师,未来就业的单位也是医院为主。
2.研究方向不同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学科。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里包括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
良药苦口、独树一帜、独出心裁。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着手成春、关怀备至、起死回生一、妙手回春[miào shǒuhuíchūn]【解释】: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二、药到病除[yàcdào bìngchú]【解释】:药一服下病就好了。形容用药效果非常好。【出自】:宋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药到病除,效如浮鼓。”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书内记载的药物凡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它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上古、先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我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1、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2、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3、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4、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5、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6、崇德弘医,见高思齐。
7、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8、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9、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10、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11、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2、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3、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14、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5、发扬神农精神,传承国药精粹,打造世界品牌,健康天下百姓。
16、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7、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8、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19、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2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21、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22、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23、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24、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5、健康中国梦,神农本草情。
26、美丽大盘山,道地磐五味。
27、磐安,让磐五味告诉世界。
28、磐安人·厚道,磐五味·地道。
29、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30、磐安药乡,五味天然。
31、磐五味,服了!
32、磐五味,和六脉,康万家。
33、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34、千年中医,五味磐安。
35、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36、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3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38、深山瑰宝,磐五味药。
39、神农本草,标本兼治就是好。
40、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41、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42、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43、神农健康梦,本草养生情。
44、神农心,本草韵,中药情。
45、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46、天赐好药材,地道磐五味。
4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48、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49、天赋中药材,御赐磐五味。
1、百年养生精华,千年中医中药。
2、承岐黄薪火,扬中医文化,圆健康梦想。
3、承神农文化,传本草精华,续中药神话。
4、诚于心,精于勤,创于品,健于民。
5、吃神农本草药,治天下百姓病。
6、崇德弘医,见高思齐。
7、传承国粹,承担责任,光大国药,成人达己。
8、传承歧黄薪火,弘扬国医精髓。
9、传承神农文化,振兴神农本草,呵护人类健康。
10、当品位员工,做品质中药,创品牌企业。
11、道地磐五味,健康千万家。
12、道地药材,磐安五味。
13、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14、登陆神农本草,下载健康长寿。
15、发扬神农精神,传承国药精粹,打造世界品牌,健康天下百姓。
16、房陵文化传千古,神农本草饮天下。
17、服的,就是神农本草。
18、古有神农尝草治病,今有房陵本草养生。
19、弘扬中药文化,创造民族品牌。
20、厚道磐安人,地道磐五味。
21、厚德磐安,济世“五味”。
22、技术至精,药德至诚,服务至臻,销售至仁。
23、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24、健康领航,大爱中药。
25、健康中国梦,神农本草情。
26、美丽大盘山,道地磐五味。
27、磐安,让磐五味告诉世界。
28、磐安人·厚道,磐五味·地道。
29、磐安五味,健康常备。
30、磐安药乡,五味天然。
31、磐五味,服了!
32、磐五味,和六脉,康万家。
33、磐五味,来自大盘山的问候。
34、千年中医,五味磐安。
35、千年中医药,百年健康人。
36、人厚道,药地道——神农本草。
37、山清水秀出好药,磐五味里品人生。
38、深山瑰宝,磐五味药。
39、神农本草,标本兼治就是好。
40、神农本草,健康的.味道。
41、神农本草,来自天然药库的问候。
42、神农本草筑梦中国,撒播大爱健康天下。
43、神农健康梦,本草养生情。
44、神农心,本草韵,中药情。()
45、态度决定高度,专业铸就伟业。
46、天赐好药材,地道磐五味。
47、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48、天赋神农本草,御赐地道中药。
49、天赋中药材,御赐磐五味。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本草纲目》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其内容颇多博物学价值。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撰于公元1578年,成书后几经周折,后初刊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
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该书图文并茂,有药物图1109幅。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16部为纲,62类为目,其分部类的原则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搜罗群集,有谓其所参考之书多达800余种者,可谓“贯串百氏”的一代巨著。该书又在每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命名其书为《本草纲目》。
每药之论述内容,则详之于集解、辨疑、正误、修治(炮制加工)、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等。《本草纲目》之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而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但订定了前人1518种药物,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这对一位学者来讲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这里仅举若干例证说明之。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容。过去之本草著作往往将一物误认为二,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又如本应当分述的却混而为一,《本草纲目》以前每将葳蕤、女萎并为一条,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错误地“以兰花为兰草,卷柏为百合”,苏颂《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图形,而实际上本是一种植物的根块与果实;前人错误认为“草子可以变鱼”,“马精入地变为锁阳”等等传说,也都一一经过《本草纲目》而予以纠正,并指出鱼乃鱼子所化,而锁阳本是植物。
关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神农本草经》被封建社会尊为经典,其叙述水银“久服神仙”,晋葛洪《抱朴子》谓为“长生之药”,《大明本草》称其“无毒”,唐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图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废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
《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一非科学的讹传,指出“水银……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他严肃地强调:“方书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历史和科学实验均证实了《本草纲目》所论述的水银,在当时达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之荒谬做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
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如指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又说:“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都正确地掌握了禽兽对环境之适应以求保护的变异特点。在动物相关变异方面,该书正确指出:“乌骨鸡但验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鉴别方法。
《本草纲目》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习性方面产生改变的特性。如记述的动物变野生为人工驯养,家种植物可以优于野生等,说明当时对生物之遗传特征已有一些知识。 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较以前也有着突出的成就。
所载制药化学包括有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化学反应的方法。 所制取的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取铅丹;以浓茶煎熬五倍子,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都达到了较高的科学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记录。
在科学实验方面,作者不但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和自服蔓陀罗花以观察其治疗效果和麻醉作用外,还对若干药物的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动物实验。他观察大豆、鸡肠草等之药理作用,他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其解剖结构上的异同,进行了若干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当时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 当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当时更是普遍的,在当时条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见。因此,作者对若干药物的记述客观地指出“未审然否”,或谓:“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足可证明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草纲目》问世后其影响面之广而深远是创记录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龙首次刊刻,世称“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极少几部,除日、美、德均有收藏外,我国仅存两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于江西刻本《本草纲目》,世称“江西本”,为仅次于金陵本之善本,现存于世者尚多。此后,重刻《本草纲目》者逐渐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阁本、立达堂本等,均刻于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张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为最早,其后刻刊者甚多。
据现存国内之刻印本统计,截止1949年约有70余版次。继《本草纲目》之后,我国药物学之发展在此基础上虽不如其广博,然在发挥、深化认识上和吸收外来药物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如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等,几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在国内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早在公元1606年即传至日本。据统计,日本在1637—1714年间先后出现了《本草纲目》的8种刻本,此后还先后出版了日文节译和全译本多种。日本学者研究《本草纲目》并有著作者多达30余种。
《本草纲目》在朝鲜、越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传至欧洲,英国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民图书馆等都收藏有《本草纲目》的多种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国皇家图书馆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国(前苏联)、意大利、丹麦等也都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
据英国李约瑟博士考证,1732年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曾将《本草纲目》中部分内容译为法文,几经周折于百余年后在巴黎发表,引起著名化学家和化学史学者的注目。据研究,《本草纲目》早在18世纪及以后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欧洲在19世纪对研究《本草纲目》与中国本学产生兴趣,并由此而获得博士学位者。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奠定进化论、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即曾参阅了《古代中国百科全书》,其内容即《本草纲目》之内容。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
”“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