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症状-恐惧症专栏
恐惧症状的临床特征:(1)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2)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昏倒、心慌、颤抖、脸红、出汗等。(3)对恐惧对象有回避行为。(4)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不必要的,但无法控制。
“权威恐惧症”属于恐惧症当中“恐人症”的一种类型,它和其他“恐人症”的不同之处是:这种恐惧症的对象相当固定,往往是具有管理权力和批评权力的人,比如领导者。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对上司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畏惧感。这种害怕或畏惧感是正常的,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积极的。因为这种适度的害怕与畏惧能够确保一个组织内部有清楚的权力界限,保证组织实施各项工作任务的快捷与准确,有利于组织内部的管理。然而,当一个人对上司产生了刻意的回避心理时,就不正常了,这就是所谓的“权威恐惧症”。
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在家庭中父亲可以说是权力的象征,但当父亲过度地、不恰当地使用了自己的权力后,就会对子女产生一种权力压力,使子女对权力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以后,会导致日后产生“权威恐惧症”。有“权威恐惧症”的人所恐惧的对象——上司,实际上是幼年时父亲的影子。
心理医生在治疗“权威恐惧症”时可以不把这种特殊的恐惧症当成神经症来看待。我们暂且把这种神经症称作“惧怕上司的心理”,这不仅因为如此归类有助于减轻当事者的心理压力,还因为这种心理问题解决的难度比人们想像的要容易得多。
克服“惧怕上司心理”的第一步是要让当事者明白:惧怕上司实际上是“惧怕父亲”心理的延续。上司不是父亲,所以这种惧怕心理是非理性的。有些临床心理医生主张用“角色更换法”来克服这一问题,就是让当事者从主观上将领导角色变成非领导者的角色——如情人、兄弟、老师等等,并不断地想像与更换了的角色亲近、游戏、逗趣。这样对上司的惧怕心理就会减弱以至消失,因为恐惧对象在主观世界被取缔了。假如上面的两个方法还不大奏效,有“惧怕上司心理”的人干脆选择和上司大吵一次。通过合理的理由与上司发生争执和吵闹,这类人的惧怕和紧张心理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和治疗。还有人认为,采用与上司多接触的方式也能较好地克服“惧怕上司的心理”。比如,你可以习惯性地找上司汇报工作、征求意见、反映情况。接触多了,理解自然也就多了,恐惧心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