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百科常识,关于中医的知识

 2023-06-07  阅读 817  评论 0

摘要:关于中医的知识答: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

关于中医的知识

答: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二,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气候、水土、日照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生物的分布很不相同。其质量优劣就有所差异。所以,中药材多有明显的地域性。

三,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2、树皮和根皮类。即春、夏时节)·3、叶。·4、花、花序、花穗。时候)·5、果实、果穗、种子。(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6、全草。(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花通常在正在盛开的(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关于中医的知识竞猜

国粹队。国粹必胜,加油加油。

关于中医的知识英文

1.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针灸

2. an acupuncture point 穴位

3. ear-acupuncture therapy 耳针疗法

4. cupping 拔火罐

5. clearing away heat 清热

关于中医的知识有哪些

中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认识生命、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宝贵经验总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下面我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医基础的发展史:

1.西方医学进入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现代医学进入中国时,奎宁等一些中国原来没有的药物丰富了治病手段。但是,当时西方西学是相对落后的。那是西方西学也自觉地把自己的医术作为针对中医病症所进行的补充治疗。他们所使用的汉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医学。如感冒、伤风等。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

甲午战争之后,中医丁福保和海归西医颜福庆创办的两个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那时,医学会内部并不强分中西门户,因为医学会的宗旨是博采各种医理,改良医学。丁福保主持的中国医学会其章程中明确说:“研究中西医药学,交换知识,振兴医学。”引进西医的目的依然体现了改良主义的主张。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医学的冲击

辛亥革命后,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只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这针对的只是西医,因为只有西医有专科学校,而中医是师徒传习的。因为条例中完全没有涉及中医,各地中医以为,“是可忍,孰不可忍”。扬州中西医学研究会创始人袁桂生首先公开批评北洋政府的医学教育政策,并指责清末民初两次制订学制都以日本体制为蓝本,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就已推行废除中医的政策,不列中医的意图无非是效法日本。这就是近代医史上的“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此后,废除中医与捍卫中医的问题一直存在至今。

可见,现代医学冲击中医行为开始于政治家的治国方略。在此背后,是西医学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医学科学。

3.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的指示。这从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医学发展。背后的原因是,中医学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冲击下,并没有真正失去市场。中医学对众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成为其存在的疗效基础。中医学完整的体系,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这成为中医学存在的文化基础,或者说因为中医文化的存在。如今的中西医结合,更主要的是表现在临床上中西医技术的同时独立使用。因此,聂文涛先生认为,这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结合,还未实现理论上的结合。

4.中医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界众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尝试用现代科学来理解中医学。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们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影响了一代学者。比如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1996年,清华学界对中医气本质,经络实质,阴阳,五行,藏象,中医哲学观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体创造性的认识和解说。如,邓宇等发现的:气是流动着的'信息-能量-物质'三元-多元的混合统一体;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数理阴阳;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5.中医学方向

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医学的价值远远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统技术和理论的科学性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显现出来。因而复兴传统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在这种争鸣中,各种主张下的学者付出了不同方向的努力,使中医学与所有学科一样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端倪。

中医的五个不同角度的努力分别是:

1、坚持传统,希望回到原汁原味的中医。

2、坚决辨证施治,一切辨证施治,走新中国学院派的道路。

3、走中西医相结合道路。

4、中医现代化:用现代医学来理解和解释中医,甚至解释经络。

5、现代中医学:用中医方法分析各种医学资料,努力解除疾病。所有的学科都在分化,这是一个总的趋势,中医也不能例外。不要追求特定不变的形式,而追求解决问题,也许更好一些。 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成为全世界关注中医学的依据。

关于中医的知识手抄报

世人应是更贪眠 ,

界上军书竹节稠 。

中原云鸟正凄迷 ,

药囊我欲傍余生 ,

日脚插入秋波红 。

世乱他乡见落梅 ,

界开日影怜窗纸 。

中夜鸡鸣风雨集 ,

药中求见黄芽易 ,

日暖双双立睡时 。

世无孔孟乾坤熄 ,

界上军书竹节稠 。

中裂何由半存没 ,

药阑经雨正堪锄 ,

日向神仙洞府游 。

世上几时曾好古 ,

界开日影怜窗纸 。

中庭桃李映琐窗 ,

药笼有方玄白发 ,

日沉月上且斗鸡 。

关于中医的知识的课件

药补不如食补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医药与健康》下册第六单元《合理饮食可防病》中的第四课。

食补也称食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一种方法。食补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小,而且可以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

本课通过读一读孙思邈善用食物治病,想一想为什么药补不如食补,学一学中医食补,做一做绿豆百合汤等教学环节,巧妙告诉学生利用食物亦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 本册教材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我国又是中医大国,民以食为天,食补文化其实在不少同学心中都略知一二。

但是对于食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食物的习性和人体习性有针对性的进行食补还是不很清楚的。因此,本课把重点放在食物的习性和人体的习性相适应上来上这节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

(1)通过故事了解神医孙思邈,以及他的善用食物治病的相关理论。

(2)通过辨认,分一分等手段知道食物有热性、温性、寒性、平性之分。

(3)通过课本剧等,了解人体也有多种体质,不同体质的人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2.能力 初步学会分辨食物的习性,能根据人体的特性合理选择食物。

3.情感态度

(1)通过故事,认同食补的重要性。 (2)通过分一分活动,能对食物的习性多加关注。

四、重难点

1.重点:理解药补不如食补。

2.难点:学习食物的寒热习性。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 小组材料:莲子、龙眼、红枣、枸杞子、绿豆、芹菜、黄瓜、韭菜、生姜、核桃、大米、土豆、香菇以及标有寒性、热性、平性的盘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同学们,食物不仅能够提供营养,还能治疗疾病。在日常生活中,你曾经亲自运用什么食物治疗过什么疾病?或者是你曾经亲眼目睹谁利用什么食物治疗过什么疾病? 小结:的确,善用食物治病,是中国人们的优秀饮食传统。

(二)教学药补不如食补

1.读一读:会用食物治病,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孙思邈。下面,请阅读书本第21页的故事——孙思邈巧用食物治病。

2.提问:孙思邈用什么食物治疗了什么病?一边回答一边板书: 动物肝脏——夜盲症 羊靥——大脖子病 粗粮糙米(细谷糠、麦麸皮)——脚气病

3.小结:孙思邈被称为一代药王,人们把他当神仙,据说他活了100多岁。

4.提问:为什么药补不如食补?(取材方便、经济实惠、毒副作用小)

5.辩证:是不是食补能包治百病呢?(不是。病情比较轻缓,可采用食补;病情急重,或者食补后病情不减轻,则采用药补。)

6.练一练:我们当回小医生,请你连连线: 感冒 红枣 拉肚子 黑芝麻 头发早白 石榴皮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4a8AG4GAVRQBg.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5044秒, 内存占用1.93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