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中医药发展,宋代中医药发展史

 2023-06-08  阅读 939  评论 0

摘要:宋代中医药发展史1.《如果这是宋史》,我读的是老版本,总共10本,其中北宋卷7本,南宋卷3本,风格类似《明朝那些事》,很全面的介绍了宋朝的历史,值得推荐。 2.《清明上河图密码》,全套6

宋代中医药发展史

1.《如果这是宋史》,我读的是老版本,总共10本,其中北宋卷7本,南宋卷3本,风格类似《明朝那些事》,很全面的介绍了宋朝的历史,值得推荐。

2.《清明上河图密码》,全套6本,是一部以宋朝为背景,从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入手的推理书。个人认为,这套书的亮点是通过士农工商兵五个角度,通过824个平民百姓,间接展现了宋朝平民市井的生活。

3.《金瓯缺》,全套4本,获得过矛盾文学奖。全书以宋朝武将的角度,揭示了宋朝重文轻武的种种弊端,直至导致靖康之耻的必然结果。

4.《苏东坡传》,林语堂的一本人物传记,你可以通过苏东坡的一生,通过文人的角度,侧面了解王安石变法以及新旧两党斗争的历史。

5.《新宋》,全套12本,真正的大部头,但却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这只是一部穿越小说,但和其他的穿越爽文却完全不同,个人觉得这是一部严谨的、具有探索性的、拥有高度融合性的,含有一定思想高度。

宋代中医药发展史简述

不止两本。

1、《伤寒杂病论》(已经散佚,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宋代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针灸疗法历史远远流长,穴位理论也不好概之由谁创立。随着针灸医疗实践的发展,中医的穴位理论相随而来。

公元前5-2世纪《黄帝内经》对人本穴位有过一个较详细记载。

公元282年皇甫谥参照《黄帝内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编写了《针灸甲乙经》。

公元3-4世纪的晋代绘制出《《明堂流注图》。

1026年宋代的王惟一对穴位又作了一次考证和补充,并制了第一个经穴铜人模型。

1601年赵文炳绘制《铜人明堂图》,分前、后、左前、右后四张。杨继洲著《针灸大成》。解放后,国家对中医的针灸疗法很重视,在实践的同时,使这一理论更有疾速发展。

简述中医药发展史

1.中医药要学历史。

2.中医药本身就是一部发展史,无论是经典中医理论的产生还是中医方剂的演化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前进,学中医药就是学其中各种病症的社会背景,引发的因素,不了解这些,是学不好中医药的。

3.文学有文学史,军事有军史战史,中医药更有其历史!以史为鉴,方知未来!

宋代中医学的发展情况

1、先秦时期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著作:《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现存《难经》系后人托名扁鹊之作。

2、西汉时期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3、东汉时期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药,而且在针术和灸法上的造诣也十分令人钦佩。

华佗到处走访了许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的炮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觉,再剖开腹腔、割除溃疡,洗涤腐秽,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因此,华佗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

4、隋唐时期

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书中首篇所列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是中医学伦理学的基础;其妇、儿科专卷的论述,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

其中将飞尸鬼疰(类似肺结核病)归入肺脏证治,提出霍乱因饮食而起,以及对附骨疽(骨关节结核)好发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与痈疽关系的记载,均显示了相当高的认识水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阿是穴的选用、“同身寸”的提倡,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明清时期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宋代医学发展史

中国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同,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发展过程的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一、胚胎期,二、形成期,三、成熟期,四、发展期。下面就详细介绍中国医学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

  一、萌芽时期

  这一时期,从周秦到中唐,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875年。大量的医药史实,被分散地收载于甲骨卜辞和各类典籍之中,为医学史的创立,准备了丰硕的史料基础。司马迁的《扁鹊仓公列传》是为医学家传记之滥觞。

  中医药学,从“神农尝百草”的年代,发展到周秦之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造就了不少着名医家,撰述了不少医学着作,医学也有了初步的分科,随着中医学的发展,客观上已为医学史的修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但是,限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各个学科之间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因此,在非医学的着作中,记述着不少医学的内容。在商周的甲骨卜辞中,有关疾病的卜辞,就记述了当时的病名和治疗的内容,以及原始病历的史料。_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记述了近卯种-药用植物的产地、形状、采集,以及防病治病等内容,瑢科学与神话于一炉的奇书《山海经》,记载了140种药物,其中植物药59种,动物药83种,矿物药4种。还提了两种可供避孕的药物,可以说是最早的避孕药记载。《周礼?天官》中记载着医事制度等内容。曹植的《说疫气》记述了东汉建安22年疫病流行的情况。还有文集、笔记等,或多或小,都有有关医药内容的记载。

  这些大量的医学史科的积累,和医家传记的收载,理应导致医学史学科的创立。但是,中国医学史学科,却以艰难的步履,迈过千百年的岁月,几经沉浮,始告创立。这与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传统思想不无关系。千百年来,人们在思想上,只知道尊孔读经,热心仕途,而轻视科学技术,视医学为末技,把医家列为百工之列,称为“医工”。不屑于为末技医工修史立传。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在正史中无传,.就是一个例证。不少医药史实,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湮没,难以查考。有如扁鹤.的祖籍,.千百年来争论不定。然而,中医学毕竟与中华民族的生存休戚相关。因此,史官修史不得不收载一二。文人着述,多有记述。其目的,或为自身文体的需要,或为表示作者见闻的广博。但是,在客观上,却为医学史的研究保留下了大量的可贵的医药史料.

  医学发展史表明,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家的活动。因此,医学家传记的研究,,在医学史研究中最先得到注意和重视。《扁鹊仓公列传》的问世,就是明证。它虽然仅仅是两位医家的合传,还不足以称为医学史研究的专着,但是,它毕竟掲开了医学家传记研究的序幕,标志着以医学人物为中心的医学史研究的萌芽,形成了中国医学史研究的特点。千百年来,影响着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二、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从晚唐到明正德年间,公元875年至15订年。仍以医学家研究为主。但是,"已从个别的列传,发展为众多医家的合传。其代表作有:唐甘伯宗的《名医传》,明李濂的《医史》。同时扩大了研究的范围,留意于专门史钭的总集。有如疾病史。

  医家传记的研究。最早的专着应为唐甘伯宗的《名医传》。甘氏生于中唐时期,《名医传》约成书于晚唐.,可惜早失。据范行准的考证,《名医传》最早着录于北宋庆历元年(公元10.11年),王尧臣撰的《崇文总目》中,载有“《名医传》一卷,甘伯宗撰。”《新唐书艺文志》同,惟作七卷。_据熊宗立的《医学源流自跋》称“唐甘宗撰历代名医自:三皇始而迄于唐代,绘列成图”原书是图在文前,赞在文后,共载医家116人范氏认为在张旲《医说》中保存着《名医传》的原本,诚如郑樵所说“名亡实存”。这种有图有赞的文体,已较仅是记述而不评论的文体,在医学家传记研究中前进了一步。

  《名医传》的问世,表明医家传记的研究,已从个别的列传,发展为众多的合传,标志着以医家传记为中心的中国医学史研究初步形成,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医学史研究的进程。范行准曾对《名医传》的流变作了探讨,认为《名医传》,'曾改名为《历代名医录》,或改名为《名医大传》。飞历代名医录》后又改为《历代名医图》由其演变流传的约有四类。1.依仿《历代名医》之名的,有宋党永年的《神秘名医录》。2.沿《历代名医》之称的,有宋张晃的《医说〉〉卷一《三皇历代名医》。宋周守忠的《历代名医蒙求》二卷。元陶宗仪的《辕耕录》卷二十四《历代医师》。明熊宗立的《历代名医图姓氏》。3.据《历代名医录》而充医家姓氏的,有宋许慎斋的《历代名医探源报本之图》。

  明熊宗立的《医学源流》。明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卷一《历代圣贤名医姓氏》。明李梃的《医学入门》卷首《历代医学姓氏》。清陈梦雷的《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此外,属于名医合传的范畴,还有宋赵自化的《名医显佚传》,已佚。宋.魏了翁的《医学随笔》,收录历代医家,上自三皇的僦货季,下迄宋代的刘翰,计142人。所录医家仅有姓名而无事绩,但其人数超过二十四史的记载,可资研究历代医学发展的参考。

  《医史》,明李濂撰,十卷。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刊行。该书采录历代名医,自医和至自李杲,见于史传的55人,又采诸家文集所载,从宋代张扩至张养正,几十人6其中张机、王叔和、王冰、王履、载原礼、葛应雷六人。史无记载,李氏为之补传。毎传之后,各附论断。李氏自序称“医史者,佘辑前史所载方技列传,以为学医者之正宗也”,可见其编写的目的。李氏以《医史》命名,表明作者已认识到医学家与.医学史发展的关系,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启迪,而称为“学医者之正宗”。该书内容,虽然仍为医学家传记。但是,已能根据医学发展中的贡献而立传,不因袭前人。对于贡献大而又正史无传者,都为之补传,如张机等六人。各传之后,附有论断,标志着以医家传记为中心的中国医学史学科的形成。并对后世医学史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医学专题史料的搜集李昉等修纂的《太平御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它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类书,采用典籍1690种,还有不着目录的诗词文赋等,保留下桊汉以前部分佚书的内容,卷七百三十八至七百四十三,《疾病部》一至六卷,为有关疾病的论述,采撷广泛,内容丰富,.惜未加整理编次。但是,这部分有关疾病史料的总集,可以说是开创了后世疾病史研究的先河。

  这一时期,甘伯宗《名医传》专着的问世,表明医学家传记的研究,再也不是史书、文集等附属的内容,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它促进了后世研究医学家传记的发展。同时扩大了研究范围,有了专题史料的搜集,突破了单纯研究医家传记的格局。李濂的《医史》,已将医学家传记的研究与中医学发展进程相结合,而且有述有评,形成了以医学家传记为中心的中国医学史学科。

  三、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从明.嘉靖(公元1521年)至193年。医学史的研究,已从单纯的医学家传记的研究,深入到探索中医学发展的规律,.如郑文焯的《医故》。.特别是第一部较系统的中国医学通史〈<中国医学史》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史学科的成熟和确立。开展了专科史的研究,注意到介绍西洋医学史。凡此无不表明,中国医学史作为-门学科正在日见成熟,而且建立了组织,创办了刊物。

  学术研究。郑文焯的《医故》,刊行于1891年,书分上下两卷。在《原医篇.》中,论述了医之定义、巫医关系、本草命名,探讨了本草、内经、难经等着作的版本源流,考订了古今剂量的异同,提出了医之门户分于宋,考定了孙思邈的生卒年,凡此等等,已突破专事收载医学家传记的格局,涉及医学发展规律的考察。或考竟源流,或订正错讹,或直抒己见。无论是从撰写的体例,史料的选择和应用,史实的分析和议论,均较前人略胜一筹,表明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步i因而,该书在中国医学史学科的创立过程中,是一部不能忽视的医史专着。

  《中_度学卑》陈邦贤撰,1919年写稿。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商务印书馆印行第二版,日本医史学家山本成之助将该书译成日文出版,改名为《支那医学史》。1957年,商务印书馆再次出版修订第三版。该书以朝代为纲,从各个历史时期,考察医学发展的历程、医学成就、医学人物、医学着作,以及西洋医学的传入、疾病史等。特刖是,收载了太平天国、北洋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医学医政史料,使该书成为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中国医学通史,标志着中国医学史学科日见成熟。

  专科史的研究。何霜梅的《中国药物学史纲》,为第一部药学专史。丁福保的《西洋医学史》,打开了学习西洋医学史的窗口。表明医史学界已认识到研究中国医学史必需了解西洋医学史,并加以相互比较研究。

  这一时期的医学史专着,主要的还有:王宏翰的《古今医史》(1697年),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考证》(1723年),丁福保的《历代名医列传》(1909年),王吉民的《中国历代医学之发明》(I928年),许明斋的《历代名医传略》(1916年),王吉民、伍连德的《中国医学史》(1932年)等。

  建立组织。1935年秋,由壬吉民等发起组织“医史委员会”,1936年2月宣告正式成立,1937年,更名为“中华医史学会”,会长王吉民。

  创办刊物。1936年,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创办“医史专号”,共计9期,其中中文5期,英文4期。

  四、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自1938年到现在。又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次繁荣。1938-1949年9月在医学史界前辈的努力下,I947年,创办了《医史杂志》,

  自1947年至1948年,共刊行了3卷5册。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会议,创建了第一个医学史专业博物馆。主要的著作:李涛的《医学史纲》,李延安的《中外医学史概论》范行准的《明季西洋传入医学》、《中国医学预防思想史》等。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歧视、消灭中医的政策,使医学史的研究也举步维艰。

  2.再次繁荣。1949年10月至1966年6月。新中国成立后,贯彻了党的中医政策,使中医事业得到新生和发展,医学史的研究也得到重视和复苏。随着《医史杂志》的复刊,各种中医杂志也多开医史拦目,活跃了学术空气,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探讨医学起源、医家评价等问题。医史专著日见增多。1950年,中央卫生部决定医学史作为医学院校的必修科目,举办了医史髙级师资进修班。各省市相继成立医学史分会,有北京、上海、广州等三个。

  3.停滞不前。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中华大地掀起了“文化大革命”浪潮,带来十年浩劫,造成学术界万马齐喑,医学史的研究也停滞不前。

  4.全面发展。1977年10月到现在,十年动乱结束后,给学术界带来复苏的生机上,召开“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医学史学术会议”(后改为第四次),标志着医学史界的再次繁荣和发展。在组织上,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医史分会,现有14个,还成立了少数民族医史组。还有其他专业的和个人的研究会。如李时珍研究会、药学史学会等,每年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医史论文不断增加,约500篇左右。着手编赛《中国医学通史》,医史着作,不断问世。加强了医学史教育,培养了医学史研究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医学史界也加强了中外学术的交流,1992年8月,在北京召开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

  五、结语

  虽然中国医学是除了西方医学系统之外的另一个独立医学体系,但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也是因为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有历史上杰出人物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中医才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它,让中国医学继续发扬光大。

宋代中医药管理机构

最早出现医学分科是在我国的周代。据《周礼·天官》记载,西周时期的医学分科有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其中疾医相当于现代的内科,疡医相当于现代的外科和骨伤科,食医相当于现代营养饮食方面的医科,兽医则与现代兽医相同。医学分科的出现表明那个时期,我们国家的医学知识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我国唐代时期,分科更加精细。唐代太医署医学部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和角法,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和口腔科、拔火罐,并且针推和按摩在当时也成为独立的专科。可以看出,唐代我国医学实际上分为七科。

到了宋代,医学分为九科,大方脉(内科)、风科、小方脉(小儿科)、疮肿兼折疡、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分科的更加严细,表明我国医学的进步。

元代时期,由于骑术盛行和战争频繁,骨折损伤者明显增多,正骨科单独成科,此时我国医学分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等13科。

明清两代基本沿袭元代,分科无太大改变。现在我国中医分为内科、外科、伤骨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针灸科、按摩推拿科、皮肤科、气功科、痔科、小儿麻痹症科、肝炎科及肿瘤科等15科~

宋代中医药发展史论文

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几千年以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中药炮制已有详细的记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南北朝时期雷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清代张睿的《修事指南》,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 目前,全国专门从事炮制工作的只有近百人。中药炮制技术处于萎缩的濒危状况。由于“现代”用药方法趋于“常规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

宋代中医著作

1、《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相传为黄帝所作。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有关天文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2、《伤寒杂病论》 东汉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

3、《神农本草经》 (相传为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本草纲目》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

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5、《千金方》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代以前医学成就,奠定了宋代妇、儿科独立的基础;其治内科病提倡以"五脏六腑为纲,寒热虚实为目",并开创了脏腑分类方剂的先河;针灸孔穴主治的论述,为针灸治疗提供了准绳,对针灸取穴的准确性颇有帮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百度百科-本草纲目

百度百科-千金方

宋朝中医药发展

根据历代王朝对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所采取措施的不同,中医药学的发展也各有差异。综合有关资料和史籍考证,我国中医药发展最快、最兴旺的是隋唐至两宋。

唐自统一中国后,土宇广大,百姓安乐,经济不断发展,尤农业发展迅速,对外交流亦日趋频繁,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全面发展,且各种医药著作和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如唐显庆4年,由长孙无忌领衔(后因武后篡权,长孙皇后被贬,故改李绩)偕苏敬等22人负责编修的《新修本草》(亦称唐本草),就是当朝政府发动全国各地,征询药物形色、功效、产地等,具送中央,经采用之后,在全国发行的,是最完整的一部药学专著。

此外还出现了《食疗本草》、《蜀本草》、《本草拾遗》等大批本草著作。

这时全国已发现的药物约达1500余种。

宋朝亦由于上层政府的重视,开国后不久,即诏刘翰、马志等9人编修了《开宝本草》,同由官方颁行全国。

其后,接着出现了4种本草著作,篇幅和内容都较前有所增加。这时全国药物总数已发展到2400余种。可以说此时已是我国药典学发展最鼎盛的时期。

只是后来由于上层政府的腐败,宋的国势日坏一日,整个中医药事业也跟着走了下坡路。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444AG4GAlVXBw.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2185秒, 内存占用1.95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