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冬季,从形成雪花的混合云的云下气温至地面之间的温度低于0℃, 这为雪花从云层飘落至地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雪花可以一直落到地面而形成降雪。如果云下气温高于 0℃时,则可能出现雨夹雪。
雪其实就是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组成的降水。 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雨雪形成的条件
1、水汽饱和
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
2、空气里有凝结核
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如果没有凝结核,雨雪就无法形成。
1、冬天的雪带给大地一个厚厚的棉被,让小植物们安全的越冬。
2、冬天的雪带给大地银装素裹,让雪地变成孩子们的游乐场。
3、冬天的雪带给大地一身白衣,洁白的雪地给整个冬天增添了一抹颜色。
4、冬天的雪带给大地美不胜收的景色,让文人墨客也为之心动。
5、冬天的雪带给大地一丝寒冷,人们都躲在屋中,透过玻璃欣赏这白雪。
6、冬天的雪带给大地一片深情,漫天飞舞的白雪,是天空对大地的眷恋。
7、冬天的雪带给大地丝丝问候,像个孩子一样,顽皮可爱。
8、冬天的雪带给大地带来一份礼物,它用棉花糖装饰了整个村庄。
9、冬天的雪带给大地些许滋润,雪化成水,养活了越冬的小麦。
10、冬天的雪带给大地几分宁静,谁都不想先破坏这雪白的美景。
一、下雪有助于保暖土壤,对越冬作物的有防冻保暖作用。新降到地面的积雪疏松多孔,其中能够含有40%-50%的空气。因为空气不易传热;又由于冬季天气冷,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这样,大地就像盖上了一条又大又软的棉被。这“棉被”可以防止土壤中的热量向外散发,又可阻止外界冷空气的侵入。据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研究数据显示:在积雪地(雪深10~15厘米)和裸露地里,同时埋设了地温观测表。结果得到最低地温:积雪地是-10.3℃,裸露地是-l7.8℃。显然,积雪地的地温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温要高得多。积雪地这种地温特点,为越冬麦作物创造了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一般来说,冬小麦的分糵(植物的芽)节,大致在离地面3~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麦分蘖节能够承受冻害的临界温度在-14℃~-17℃之间。所以在新疆北部地区,只要地面覆盖有10~l5厘米的稳定积雪,就能基本上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如果没有这层积雪,很多越冬作物就会冻死。
二、积雪有利于增加土壤墒情。寒冷过后,天气回暖,积雪慢慢融化,融化了的雪水流失少,大部分渗入土中,就像进行了一次灌溉一样,对缓解春旱、做好春耕播种大有好处。
三、雪中含有很多氮化物能提高土壤肥力。雪可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游离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据观测,如果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在融雪时,这些氮化物被融雪水带到土壤中,成为最好的肥料。
四、雪能消灭害虫,减少虫害的发生。积雪阻塞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窒息而死。雪融化时,由于要消耗大量的热量,而使土壤温度骤然降低,此时可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使农作物生长时的虫害大大减少。
五、雪能增加产量。据科学试验表明,雪水中含重水少,每千克雪水中含重水(氚)是普通水的1/4。重水有抑制作物生长的作用,所以用雪水浸种、浇灌和进行叶面喷洒各种作物和水果时,都有增加产量的效果。
六、雪能提高品质。用雪水浇灌农作物可提高作物的品质。有人作过调查,新疆的哈密瓜和无核葡萄(干)之所以甘甜味美,就是有大量的雪水浇灌的作用。用雪水浇灌的粮食和果类也都会明显提高品质。
另外,下雪能将空气中的污染物冲刷掉,使得空气清新,空气湿润,对于北方冬季来说,是非常好的,因为它可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呼吸道疾病。
一、下雪对农作物的好处
1、保暖土壤,积水利田
在北方一些地区,冬天最严寒的几天,夜里最低温度可达零下十几度,这极易造成农作物冻害。而下的雪往往不易融化,盖在土壤上的雪是比较松软的,就像是小麦的一层“棉被”,能帮助小麦保温。
2、大雪能给土壤补充“营养”
雪在形成的过程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在融化后,雪水把这些营养物质带到土壤中,跟土壤中的一些酸化合成各种盐类,如氨和硫酸化合成铵盐(即“硫酸铵”),变成良好的天然肥料,尤其是氮的含量是同体积普通水含量的4倍,酚、汞等有毒有害物质在雪水的含量也比普通水要少。
3、雪在融化时可以冻死害虫
化雪的时候,要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这时土壤会突然变得非常寒冷,温度降低许多,但这个温度不会影响作物,却会冻死一大部分越冬的害虫。
4、雪融化带来的水,给土壤补充水份,防止农作物干旱
秋冬季节,北方雨水很少,长期不下雨,导致干旱,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当天气回暖,雪开始融化,雪融下去的水留在土壤里,给庄稼积蓄了很多水,对春耕播种以及庄稼的生长发育都很有利。
二、下雪对人的好处
1、净化空气
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2、吸收噪音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
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雪是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物质,可以在寒冬保护植物不被冻伤,来年开春雪水融化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大自然的力量绝对不是巧合,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1、下雪具有保温的作用。下雪以后,雪盖住农田,就好像给庄稼穿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袄,能够防止冷空气冻坏庄稼。
2、下雪能冻死害虫。化雪的时候,会带走土壤的热量,使得土壤温度骤然降低,从而可以冻死一部分害虫。在冬季,天气一直比较寒冷,作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抗寒能力。化雪以后天气转暖,不会对作物造成太大了影响,反而会冻死一部分害虫,有益于作物的生长。雪的这些作用,必须得在寒冷的日子才行。若是到3-4月份,天气已经回暖,这时再下大雪,不但对庄稼没有好处,反而会有大害处。
3、增添肥料雪中含有一定含量的氮化物,1升雨水中能含1.5毫克的氮化物,那么1升雪中所含的氮化物能达7.5毫克。
答,自古以来无论是对于文人雅士,还是对于普通的百姓而言,都是一种寓意非常吉利的自然景物,经常寓意着财运丰收。
除此之外,初雪还具有着很文雅美好的象征,象征着纯洁无瑕的人,高贵伟岸的品格,宁折不弯的傲骨等等,所以是非常美好吉利的。
好处其一,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空气,有防冻保暖作用。其二,融化后的雪水中重水的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是一种带放射性的物质,对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而雪中重水含量少,显然有利于促进生物生长发育。其三,雪水的理化性质与一般水也不一样。雪水由于经过冰冻,排除了其中气体,导电性质和密度发生了变化。研究表明,雪水就其生理性质而言,和生物细胞内的水的性质非常接近,因此,表现出强大的生物活性。植物吸收雪水的能力,比吸收自来水的能力大二至六倍。雪水进入生物体后,能刺激酶的活性,促进新陈代谢。其四,雪水中含有较多的氮化物,比雨水中的氮化物多5倍,比普通水更高,可以说是一种肥水。“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雪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生命”肥沃着土地,养育着庄稼,为人类造福的。坏处1、阻塞道路,影响交通,容易造成交通事故。2、雪压住植物,容易使植物受伤或死亡。3、大雪可以压坏房屋,造成人员或家畜伤亡。4、大雪天气可以冻死部分动物,或盖住草原,使各类食草动物缺食饿死。我国内蒙古地区每年都有牛羊因此死亡。5、春雪对于小麦、油菜这些农作物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灾难。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