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1,不能改变现实,但能改变你的视角
生活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心理咨询当然也不是速效止痛药。对人们的现实困境,心理咨询其实一筹莫展。如果你向咨询师抱怨“他为什么抛弃我?”“老板为什么炒掉我?”“钱为什么那么难赚?”那他惟一能做的就是鼓励你接受。
如果一个人失恋了,很痛苦,咨询师必须承认:“失恋当然会痛苦,这很正常也很自然。”但是,如果这种痛苦太深了也太久了,咨询师就会与你一起来分析:“为什么这个痛苦会被如此放大呢?它对你有什么更深层的心理意义?为什么你需要久久地抓住它不放?”
你的故事,咨询师在听,但他却是在用眼睛听。他观察你的表情、情绪,无意识动作,分析你该如何说故事,故事里哪些内容是你解释,哪些是你的赋义。好的咨询师总是在激发你对自己的反思,使你从你的问题中看到自己。
有时候,你受到启发,改变了一个视角,从“我是一个被动的受害人”变成“我是某一个问题的形成者”,很多东西就会变得不同。
2,不能对你扮演一个“父亲”、“丈夫”、或“精神导师”
假如一个女子,从小与父亲感情很深,事事问父亲拿主意;长大了嫁人,这个“支柱”就由丈夫来承担,每逢问题,她就从丈夫那里得到安慰、支持、指导。后来,丈夫离她而去,痛苦之中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很自然地希望,咨询师能够像从前的丈夫和父亲那样,一直告诉她:“你最好怎么怎么做”。
如果咨询师满足了她——你需要一个父亲,好,那我就来对你扮演一个父亲,她会马上得到很大安慰,并对咨询师充满感激之情。
但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不会这样做,当她说:“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咨询师的意见”或“我有一个烦恼,希望咨询师帮我解决”,他可能显得很无能,甚至很可恶,要不含糊其辞,要不就顾左右而言它,反正不肯爽利地说出个一二三来。因为如果他扮演了这个角色,咨询者就会继续依赖这种关系,失去独立和成长的契机。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蛋壳里的小鸡,被某一种行为方式禁锢了自由,心理咨询要做的就是帮助小鸡打碎这层蛋壳,让它来到一个更阔广的天地中。
3,不能或很难立竿见影
我的一个同行遇上这样一位来访者:整整一小时,她哭诉哭诉,他就听她哭诉哭诉,时间到,她说:“我还没有说完,能不能延长一会儿?”
他说:“下次再来。”
到了下次约定的时间,她失约了,倒是她母亲出现在诊所里,问咨询师:“我女儿都说了些什么?”咨询师说:“你可以去问她。”母亲说:“她什么都不肯告诉我,只说,咨询师光是听,而且只肯听一小时,我找个朋友,还可以随便谈它三五个小时。”
如果她只是哭诉,咨询师就只能当一双好耳朵,提供最基本的心理支持。他必须等待,等待一个时机,等待一个“入口”,等待她过了最初的宣泄阶段,做好领悟的准备,等待她开始投入,才能陪她慢慢地成长,慢慢地改变。如果治疗关系在起点时就中断,那就只能是一次失败的咨询,来访者没有收获。 心理咨询不像内科看感冒,一剂下去药到病除。一个最简明的短程治疗,也需要8~10次,每次50~60分钟。
除了时间,还需要经济上的准备。目前收费不一,在医院,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1块钱;社会咨询机构可能高一些,大多1小时150元左右,有的按次收费,200~300元/次。有些涉外的医疗机构,1小时100美金。
4,不同于与朋友间的倾谈
情绪不好时,我们也会与亲密的朋友做一番倾心交谈,经常也有很好的效果。心理咨询中那种亲密信任的关系,有时与朋友的感觉非常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你的种种感受与看法,会受到咨询师完全地接纳与尊重,你的隐私,绝对受到保密;咨询结束,关系立刻中断,没有任何牵扯——这会为倾诉带来很大的安全感和私密性。
咨询师的话,经常与朋友的话很不一样。假如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想自杀。”他不会说:“千万别。”他可能与你讨论:怎样的自杀方法比较快乐?如果自杀了会解决什么问题?留下什么问题?除了自杀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当然,需要与咨询师讨论自杀的人,往往没有真的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如果有一个人告诉咨询师:“我与一个妓女发生了关系,我很害怕感染艾滋病。”咨询师不会简单地说:“赶快去做检查吧!如果是阴性就没事,如果是阳性得赶快治。”——那来访者就被咨询师推进一个更大的危机里了。咨询师应该预先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并帮来访者做好相应的心理预备:感染的危险到底有多大?来访者有没有足够的支持系统来度过危机,比如,婚姻是否幸福,有没有可靠的朋友?他的经济状况如何?一旦查出阳性能不能承担医药费?如果是阴性,他是否正处于一种危险的生活方式中……等等等等。
5,一个咨询师,不可能适合所有的来访者
每个咨询师都有他最适合的来访者,一位咨询师就曾说:“我最适合那些与我有相同心理问题的来访者。”就像两个物体,震动频率越接近,就越容易产生共鸣。
理想的咨询就像谈恋爱,要双方都找到感觉,在同一频道互动,影响才会真正发生。所以,你在选咨询师,咨询师也在选择来访者,当然,一个咨询师的技术越成熟,经验越丰富,适合的范围会扩大。
如果一个咨询师非常适合你,那是一种机缘;如果他没有接受你或你没有接受他,不一定是谁的错,也许只是频道各不相同。
6,很可能不会让你一直感到满意
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误会,以为就像咨询师和来访者坐在一起分糖果,你好我好大家好。其实,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也是很痛的,咨询师不会永远让你感到高兴,体验痛苦在心理咨询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症结往往是在那里。
此外,咨询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讨论与咨询师的关系。不少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对咨询师产生了意见,比如认为咨询师对他不够关心、对医生的某些言行感到愤怒,但却不敢暴露出来,怕把咨询师得罪了。这样一来,互动受到阻碍,治疗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其实,这些感觉非常重要,要随时让咨询师知道,以此来调整你们的关系。
7,你是水,咨询师是船,水涨船高
弗洛依德说:“精神分析只能治好有精神分析头脑的人。”大意就是,来访者才是治疗的主体,咨询师只是一个工具,他是被动的,从属的,就像案头一本字典,需要的时候就去翻一下。
一旦形成了治疗关系,你必须投入,主动地坦承你的困惑与问题,而不是干等着咨询师来做什么,因为如果你不投入,咨询师就只能等待。
投入的另一个方面是:一旦你决定找咨询师,接受他的帮助,你就要拥有心理学头脑,在生活的每时每刻努力地觉察和分析自己,寻找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接受不一样的视角。这些工作不仅在诊室里做,更要在生活里做。当你面对咨询师时,你要告诉他在新的方法和视角下,同样的情景不同的内心体验和效果,这样才能和咨询师形成良好的互动。
其实,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是咨客自身的准备、内在成长的动力、咨询中真正投入的程度,我们都知道水涨船高这个道理,这里水就是咨客,船就是心理咨询师
长期听语音故事的孩子还有可能会对真实阅读产生厌恶,另外,科学研究表明,与陌生人的声音相比,父母的声音尤其是妈妈的声音,能更强地激活孩子大脑的多个脑区,促进大脑的成长和发育。
语音故事缺乏亲子间的互动,与亲子共读比起来少了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的肢体和眼神交流,这些看似细节的东西能够帮助孩子理解故事情节,效果好一点的还能促使孩子对故事情节深层次的思考,这一点是手机上生动有趣的语音故事怎么也做不到的。
10岁孩子长期听故事,长期听对小朋友儿童不该听的很大伤害,有时小朋友听了会摸索里面的故事,女的还可以,如果是坏的什么、、、、、、,就很难想象了。所以小朋犮听故事要有个时间制度和他们听什么故事都要经过大人的看管,就不会伤害到小朋友。
听音频故事和看电视一样都是被动接收信息,容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怎么说呢,阅读是主动行为,需要集中注意力,去认读,去解码文字,这个过程是可以加强孩子注意力的。
但是听音频故事,是被动的行为,是不需要消耗精力。
而且听虚拟故事,会在脑海中会创造一个虚拟世界,长时间沉迷虚拟世界,回到现实生活中会有不适应的感觉。就像你长时间追完一部剧,一部小说,再回到现实,就会有失落和不适应。
你家孩子晚上都是怎么入睡的?会给他讲睡前故事吗?很多家长只是敷衍了事,一心想哄孩子睡觉,睡前故事讲得匆促潦草。其实,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是很有讲究的!
有个妈妈带着她自认为具有数学天赋的儿子,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请教如何学好数学,爱因斯坦说,给他听故事。
那位母亲还是不死心,坚持请教爱因斯坦关于如何学习数学的问题。爱因斯坦说,如果你想要孩子聪明,就给他听故事;如果你想要孩子智慧,那就给他听更多的故事。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我们经常说“三岁看老”,但其实很多人还不理解:培养0-3岁的孩子,真正的方向是什么?绝不是昂贵的早教班、提前学数学,而是语言的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做过一项普查,他们发现,中上层阶级家的孩子和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3岁时词汇量居然相差了一半。打个比方说,富裕家庭的孩子说:长城雄关万里。而底层孩子只会说:长城啊,你怎么那么长。 研究者给参与调查的孩子戴上监测器,发现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0—3岁的孩子能说3000多个词。不断的语言重复和刺激,促进了孩子的大脑发育,最终导致孩子领先。中产阶级家庭坚持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比例达到66%,是普通家庭的2倍。在良好的语言环境的不断刺激下,孩子的大脑发育得到了促进,并在日积月累后成为孩子的领先优势。 同时,这种差距会在3-5年后,随着孩子上学、升学变得越来越明显。实际上,儿童心理学中确实有一个Words Gap(语言差距)理论:儿童3岁时词汇量的差距,导致了孩子成年后的差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
从儿童成长的角度来说,临睡前是人类大脑的记忆最清晰、最牢固的黄金时间。
从婴儿时期起,就应该给孩子养成阅读床头书的习惯;对婴儿而言,识字可以从襁褓开始——童趣的故事、押韵的打油诗、优美的儿歌、温柔的睡前谈话,都有助于儿童早期词汇量的扩大和沟通技巧的培养。
而1~3岁为大脑智力开发最佳时间,如果在睡前给孩子讲一段故事,也许是父母小时候的经历,也许是妈妈改编的某个童话故事,真的能让孩子受益终生。聆听,是儿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获取知识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对于学龄前(5、6岁前)的孩子,是否能经常听到父母的睡前故事,将直接影响孩子上幼儿园后的学习表现及上学后的学习成绩。给孩子听睡前故事有什么好处呢?
01、提升孩子的各种能力!
这样孩子在以后上学的时候,自然会比其他没有经常接受语言锻炼的孩子要机敏很多,语言表达也会更加丰富成熟,对文章的理解力会更深刻,总之对生活学习上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02、重复讲解 增强理解力
理解力还不强的小孩子喜欢听老故事,重复讲同一个故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温的过程,在某个阶段他们会非常喜欢。
有时,他们会主动要求讲老故事,也会想听新故事,这个决定权在他们手中。睡前故事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相信孩子们立刻能大声地告诉我们:这不是想象,在我们的世界里它们是真的存在,所以不要忽略我们,给予我们更多的幻想空间吧!03、与孩子共享喜怒哀乐
共享也是一种爱,我们柔和的声音和亲切的笑容,以及时而阴晴变化的表情,都会给幼儿造成深刻的感受,训练了他们的情绪。
有助学会绘声绘色的阅读,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这对他们绝对是一场跃跃欲试的生动课程。
讲过故事的妈妈一定有感受,孩子如果听入迷了故事,会提出好多问题。这些都是传递价值观、疏导孩子情绪的好时机。
孩子入睡是一天中最黄金的时间段,如果没有睡前故事,孩子的童年就少了什么,就像身体缺了一位元素一样。
4、增强孩子的沟通技巧:
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听故事,能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词汇、知识上的拓展,还有书本以外的内容。当家长和孩子在读故事的时候形成了沟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孩子日后的沟通技巧,对将来孩子步入学校和社会都非常有帮助。
这个问题还用问,肯定是好处多多啊!如果是孩子不喜欢听故事,那才是令人担心的。首先,很少有一项活动可以像听故事一样,可以涵盖和影响整个儿童成长时期的生理、心理以及性格培养等。很多大人可能会迟疑,甚至会担心,听故事会不会占用和浪费孩子太多的学习时间,毕竟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每个家长都会希望孩子在起跑点上多学点有用的东西,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而听故事这东西,看起来似乎缺少点“营养价值”,对孩子未来的升学、教育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
我觉得,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对于孩子的成长绝对是有害无益。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觉得孩子喜欢听故事,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
1、经常听故事,可以为孩子将来的阅读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会听很重要,任何阶段的学习学科,在初始阶段几乎都是从学会听讲的基础上开始的。没有听,就没有办法会,更不用谈如何做了。而故事作为最受儿童喜欢的教学形式,对孩子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几乎不需要引导就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和配合。而主动的参与往往比被动的参与来的效率要高得多。
2、经常听故事,对于提升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非常有帮助。好的故事,会有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优美的语言环境,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提高孩子的智力,丰富孩子的知识点,学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孩子会自觉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去感受去体验,然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和提升了自己的想象力。
3、经常听讲故事可以促进和加深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建立起甜蜜的亲子关系。
4、经常听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专注力和记忆力。想要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带娃经验的家长应该都深有体会。如果是孩子比较活泼好动,过于吵闹,不妨试试讲一个能让他感兴趣的故事,相信很快就可以安静下来。
5、经常听故事,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会有很大的帮助。好的故事会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道德判断力。教会孩子如何分辨好坏,善恶,真假。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