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趣闻,中医药民间故事

 2023-05-04  阅读 510  评论 0

摘要:中医药民间故事华佗是中国中医历史上的泰斗,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祖师爷!相传,华佗降世时,天空蓝白交聚,奇光异彩,满天的花草香味,而且还伴有钟声响起。华佗从小就聪慧无比,三岁认字,五岁读书写字都会,而且对

中医药民间故事

华佗是中国中医历史上的泰斗,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祖师爷!

相传,华佗降世时,天空蓝白交聚,奇光异彩,满天的花草香味,而且还伴有钟声响起。

华佗从小就聪慧无比,三岁认字,五岁读书写字都会,而且对于艺书有特别的钟爱。

相传华佗小时候,有一次门口有个女乞丐在他家门前晕倒了,路人过去摸了下鼻息,是出气多进气少了。

正在众人要把乞丐给抬走处理的时候,华佗站了出来,他先是给乞丐号了号脉,然后让人去乞丐晕倒的墙头上,把墙头的草给取了两根下来,用水煎了后,给女乞丐灌了下去。

片刻后,刚刚还奄奄一息的乞丐,居然醒了过来,而且眼神中的光芒很旺盛,这让围观的人都很惊奇。

没想到这么一个孩子这样神奇,从那以后,华佗的名声就传来出来,在他们那个地方很有名气。

以上为民间传闻!

当然,还有很多野史,对于华佗小时候的记载也很多!

中医药小故事集锦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绰号的由来可能与《禽经》中“灵鹊兆喜”的说法有关。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晋国(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带),正碰到了晋国卿相赵简子由于“专国事”,用脑过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们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鹊诊治。扁鹊按了脉,从房里出来。有人尾随着探问病情,显得很焦急。扁鹊沉静地对他说:“病人的脉搏照常跳动,你不必大惊小怪!不出三日,他就会康复的。”果然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就醒过来了。准确地用切脉诊病是扁鹊的首创。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也说:扁鹊“是切脉治病的创始人”。

中医药民间故事有哪些

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都是古代的神医,每个医治病人的方法各有特长,现在的医术虽然比古代发达得多,但实际上现代的智慧不如古人。

华佗是三国时期的神医,死于公元208年,是外科医生的鼻祖,现在医学动个小手术什么什么的,觉得很简单的,你可想过一千多年的东汉时期,华佗也能动手术,是不是相当震憾,没错,华佗擅长于外科手术,尤其精通针炙之术,经他手治过不少当时的没法解释的疑难杂症,都是手到病除。

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华佗就医治过发热病人,当时又没有体温计,发热的是两个军吏,大概是军队中的小吏,身体发热,同时还伴随着头痛,两个是相同的症状,华佗给两人看过之后,却开了不同的药方,一个人用发汗药,一个人用泻下药,两人不久之后就病好了,因为根据中医的说法,一个是里症,一个是表症,所以尽管症状相同,却用了不同的药。

东汉时期流行瘟疫,而且持续了很多年,这两个人的发热症状就有点像今天的流行性感冒或者病毒性感冒,也有可能是与新冠肺炎差不多的病毒,要知道在当时那样一个环境中,没有抗生素,都能治好,况且抗生素也治不了新冠肺炎,所以华佗应该是有办法治的。

华佗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麻药-麻沸散,用来配合做外科手术用的,这可是相当不简单,一千多前的那种医疗水平,华佗能够做手术,还保证不被感染,现在的医生能做到吗?所以古人的智慧比现在人强,肯定能想到办法。

张仲景与华佗是同时代的人,只是比华佗多活了10年左右,张仲景的特长就是内科,他主要研究的就是伤寒病,伤寒病放到今天来说就是流行感冒和病毒性感冒,东汉时期不是流行瘟疫,赤壁之战时,曹军很多人死于瘟疫,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张仲景的家族中人很多人就是死于伤寒,所以张仲景立志学医终身都在研究伤寒病,史书上没有记载张仲景具体治病的案例,只知道张仲景遍寻名医,治好了不少百姓的病,同时张仲景倾尽毕生研究,写了一名医学著作叫《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囊括了张仲景所有的研究成果。

其实当时的瘟疫就有可能是病毒性感冒,也有可能是病毒性肺炎,当时的人没有吃的,吃野生动物那是很平常的,染上病毒也是正常的,其实病毒与人类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古到今,一直都到。病毒在进化,医学也在进步,互相成就彼此,别把病毒看得那么可怕,东汉的瘟疫与今天的新冠肺炎有些相似,当时没有具体的隔离手段,只能靠人的免疫力,不过古人的免疫力肯定比现在人强。

孙思邈是唐朝医学家,被人称为药王,对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都有研究,同时对针灸术也有研究,是一个较为全面的医生,孙思邈有过多项第一,比如他是第一个麻风病专家,第一个提出防治比医治重要的专家,提倡防止生病,说得通俗点,就是隔离或者防止生病。

孙思邈所在时代离现在也有一千多年,以他的思想提出了多项医学成就,一生写了很多的医学著作,比如《千金要方》和《唐新本草》,孙思邈还研究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当时的医学界就是泰斗的位了,医治好了大批的病人,系统地提出了医学的方方面面。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生活在离现在四百多年的明朝,李时珍曾经当过太医,给皇亲国戚治病,后来辞官遍游天下,参与医学研究,收集到了民间大量的医药标本,历经数十年时间,完成一部医学著作《本草纲目》,这本书到现在都是医学院的教材,而李时珍就凭着个人行医经验和游历经验,耗费多年的心血写出。

不要以为这些名医只会写医书,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都是在自己医术实际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方面的研究实际,才写出这样的医学著作,别以为写医书很简单,没有长年的经验和实际临床试验,是根本写不出来的。

中医药的故事

一天,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先后为两个病情相同的病人开方,待病人走后,他的学生不解地问老师:“刚才两个人都是发烧怕冷,为什么你对那个老人用药轻,而对那个小孩用药量反而重呢?”

李时珍笑了笑说:“那个老人已是风烛残年,他反复说自己病重难好,回去后必定会多喝药汁,药量轻些反倒合适,而那小孩年幼无知,刚才看他烦躁啼哭,等到大人喂药时想必哭哭闹闹、撒撒泼泼,能喂进多少呢?所以药量自然要大些。俗话说;‘十个病人十个样’,可不能一样对待啊!”

成人药量大、小儿药量小,这是常理,反其道而行之,是一件趣事,但经过李时珍解释却趣得合理,这对那些纸上谈兵,不懂权变的医生倒有些启发。

中医药传说故事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到现在已经2000多年的历史,基本上是从原始社会(公元前3000~前2000年左右)有人类就有,因为中医是在劳动中发现、发展的,像针灸、按摩。

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

身边的中医药的小故事

东汉时,集市中有一老翁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他在门前悬挂着一大空壶,待到集市散去,总是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均没看见过,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费长房感到非常惊奇,便带着好酒好菜前去拜望老翁。老翁约费长房第二天再来,并邀同入壶中。只见壶中装饰如宫廷般华丽庄严,美酒佳肴充盛满桌,二人畅饮尽兴而出。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并随之隐居山中,终于把老翁的医道方术继承下来,在民间为广大群众疗病去痛。因而,后世医生开业,均以“悬壶”誉之。

杏林的由来

三国时期吴国的民间医生董奉,到南昌的庐山定居。他住在山上而不种地,每日为人治病,分文不取。如果重病治好了,让患者载五棵杏树;轻病治愈了就载一棵杏树。这样连续好多年,所种的杏树已有十万余棵,郁郁葱葱,茂密成林。后来杏子大量成熟,董奉就在杏林里打一粮仓,告诉人们,有买杏子的人,只要把容器的谷物倒入粮仓,自取一容器的杏子即可。这样董奉每年用杏子换的谷子,随后又用来救济周围贫苦的百姓和来庐山旅游断了盘费的人,深得人们赞誉。

橘井的由来

西汉时期,桂阳人苏耽,人称苏仙,为人虔诚,品德高尚,孝敬父母。据刘向《列仙传》记载,苏耽受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迎接。苏仙在辞别母亲,超脱凡间时,告知母亲:“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橘树能疗。患疫者,与井水一升,橘叶壹枚,饮之即愈。”后来果如其言,求水叶者,远至千里,应手而愈。这样在传统医学史上就有了“龙蟠橘井”、“橘井泉香”的典故。这就是“橘井泉香”典故的由来。自古用之代指良医。

“大夫”、“郎中”的由来

“医生”一词,始见于《 唐六典》:“ 医生四十人”,即指学习医学的人。唐代置学习医,故有了“医生” 之称。医生还有大夫、郎中、杏林等别称。“大夫”、“郎中”是我国古代的官名,但更多的人熟知的这两个词是对医生的称谓。

大夫是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宋徽宗时期将医官放到大夫官阶下,因此从那时起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关于中医的故事传说

拐子张,仗着祖上留下的一份家业,日子虽不十分富有,但也略有剩余。他常自夸:万事不求人。他生性尖刻吝啬,爱财如命,苍蝇也很难叼去他的半个米粒,所以人送外号“鬼不缠”。

一年冬天,鬼不缠肚子痛了两三天,一是他万事不求人,二是治病要花钱。所以他一直硬撑到第四天,确实受不了,万般无奈采用土办法在肚皮上拔火罐。没有火罐,又不想求人,怕丢人现眼,一狠心把祖上留下的青釉彩花瓷罐在肚皮上拔了一罐。谁知瓷罐的空间大,吸力也大,连肚皮带肠子都吸进罐内,把个鬼不缠痛得汗流浃背,哭爹叫娘,大喊救命。家人拔也拔不掉,扯也扯不脱,急得团团转,去求邻居,张二傻与鬼不缠一墙之隔,听喊救命,跑过来一看,见鬼不缠肚子上长了个大瓷罐,急回家拿来一把开山斧,不问青红皂白,照罐子劈去,只听咣当一声,罐子碎了。鬼不缠却哭得更加厉害:二傻呀二傻,赔我的罐子,早知道这样,就是舍掉我的一条老命也不能让你打破我的罐子,它可是我的传家宝啊。二傻一声傻笑,扬长而去。

中医药民间故事作文

Hua Tuo was a famous doctor who lived 1,700 years ago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 not only read widely but travelled extensively in his medical practice. His keen powers of observation, tireless penchant for research and ability to accurately sum up his experiences enabled him to perfect his healing art ceaseles

在民间故事里中药

在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外口渴,向一村户讨杯水喝,村户正忙,让他自己进厨房装来喝,这人进厨房里看到灶台上的大锅里煲有一锅东西,以为是茶水就装来喝了,因这个人身体本有一些毛病胀肿不舒服的,喝后,却感觉舒服多了,

他去问这个村户:你那煲的是什么茶水?

村户听到紧张说:啊,你喝了那煲的啊,哎哟,那是大茶果水啊,我是煲来喂牛的,怎么办呢!

这时这个讨水喝的人没有任何事,反觉得身体更舒服些了。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28dB24EB1JQ.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162秒, 内存占用1.89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