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中医特色治疗护理,肠痈的中医治疗

 2023-04-26  阅读 1020  评论 0

摘要:肠痈的中医治疗简体汉字:痈。繁体汉字:癰。汉语拼音:yōng汉字注音:ㄩㄥ痈的部首:疒痈基本解释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

肠痈的中医治疗

简体汉字:痈。繁体汉字:癰。

汉语拼音:yōng汉字注音:ㄩㄥ

痈的部首:疒

痈基本解释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痈常用词组

1.痈病 yōng bìng

[carbunculosis] 同时或接连不断地形成许多痈的一种状况

2.痈疽 yōng jū

[ulcer;carbuncle] 毒疮,皮肤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细菌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病原菌为葡萄球菌

痈详细解释

〈名〉

1.(形声。从疒( 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同本义 [carbuncle]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2.鼻疾,不知香臭 [nasal disease]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 王充《论衡·别通》

3.喻祸患 [disaster]。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肠痈中医怎么治疗

◎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痈(1) (形声。从疒( 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2) 同本义 [carbuncle]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3)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4) 鼻疾,不知香臭 [nasal disease]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 王充《论衡·别通》

(5) 喻祸患 [disaster]。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中药治疗肠痈

一种俗名为补补丁的中药,味甘苦涩,它的全名叫蒲公英,药效主要有,抗菌,抗真菌,抗肿瘤,抗胃溃疡、利胆、保肝等作用。适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疠,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等症。

肠痈 中医

拼音

yōng

笔划

10

五笔

UEK

部首

结构

半包围结构

繁体

五行

笔顺

点、横、撇、点、提、撇、横折钩、横、横、竖

释义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无耻地迎合权贵)。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疒(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同本义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王充《论衡·别通》

喻祸患。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相关词语

朽痈

外痈

痈疮

徙痈

痈肿

痈囊

痈疽

痈病

齰痈

吮痈

肠痈的中医治疗医案

1、著名中医学家万全(1482—1597)

万全(1499-1582),古代医家名。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江西南昌县人,生于湖北罗田。其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万氏因科举失意,乃矢志医学。

2、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3、徐春甫(1520—1596)

徐春甫,明代医学家,祁门(今属安徽)人,字汝元(或作汝源),号思鹤,又号东皋。有《古今医统》、《内经要旨》、《妇科心镜》、《幼幼汇集》、《痘疹泄秘》等著作,其中以《古今医统》影响最大。家世业儒。因多病,乃从师于名医汪宦。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曾在太医院任职。

隆庆初(1568年)参与组织成立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对李杲的脾胃学说很为推崇,并主张良医应当兼通针药,认为用药不可泥守古方,临证应会变通加减等,他的医论和著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4、大明太医院龚廷贤(1522—1619)

龚廷贤(1522~1619),古代医家名。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父龚信,字西园,一说字瑞芝,任职太医院,撰有《古今医鉴》8卷。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他承家学,又访贤求师,医名日隆。曾任太医院吏目。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5、大明太医院御医杨济时(1522—1620)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约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杨氏幼年学习儒学。后改习歧黄。杨济时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

主要著作为《针灸大成》10卷。此书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与“下手八法”的针刺手法,至今仍为针灸医家所习用。

6、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1522—1620)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作品有《针灸大成》。

7、方有执(1523—1593)

方有执(1523~1593),字中行(一行仲行),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着《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1592)。

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推崇张仲景,认为,因年代久远,经王叔和编次,原文次序有改变,再经成无己注释,又多更窜,错简益多,扦格难读。须重新整理编排,恢复《伤寒论》原貌。因此称方氏所开创的流派为错简重订派。

8、大国医缪希雍(1546—1627)

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9、吴昆(1552—1620)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明代医家,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

吴昆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自此之后医学大进。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10、关中儒医武之望(1552—1629)

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

11、弃政从医王肯堂(1552—1638)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

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另著有《医镜》4卷、《新镌医论》3卷、《郁冈斋笔尘》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辑有《王肯堂医学全书》。

12、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1555—1636)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

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卷157篇对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疮、白癜风、烫伤、疥疮等外、伤、皮肤、五官科疾病,“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朝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13、传染病学家吴有性(1561—1661)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

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14、古代中医温补学派创始者张景岳(1563—1640)

张景岳(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

同时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

15、抗倭捐躯的名医李中梓(1588—1655)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

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

肠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病字头加个用是个“痈”字。

痈的读音是yōng

部首:疒 结构:左上包围结构 笔画:10

笔顺: 点、 横、 撇、 点、 提、 撇、 横折钩、 横、 横、 竖

二、痈的基本释义:

1.(形声。从疒(chuáng),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2.同本义

佗以为肠痈。——《后汉书·华佗传》

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3.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汉· 王充《论衡·别通》

4.喻祸患 。

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三、常用词组:

痈疽 、腕痈 、朽痈、痈病 、外痈 、掖痈 、痈囊 、鹚痈 、吮痈 、吓痈

肠痈的中医治疗原则

痈字:中国汉语汉字,普通话读音为(yōng)。

痈笔顺:点,横,撇,点,提,撇,横折钩,横,横,竖。

说文解字:(名)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的炎症;多发生在背部或颈部:~疽,肠~,养~成患。

痈字的字意及解释:(形声。从疒,雍声。本义:中医指恶性脓疮)

以为肠痈。又如:痈肿(痈疽);痈疮(很大的毒疮);痈囊(痈肿),

鼻疾,不知香臭 ,鼻不知香臭曰痈,喻祸患 ,如:痈疽(比喻祸患;毛病)。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25fB24HB1NU.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089秒, 内存占用1.89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