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在天,五行在地,人在天地之中,秉天气生六腑,秉地气生五脏。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六气在天对应着我们的24节气,四个节气两个月为一气,天气的表现归纳为六气,风,热,暑,湿,燥,寒。六气的变化会影响人身之气,所谓外感病因。
人与天气相应,地气相接。六气在人体中的12正经循环,分别是手足厥阴经,手足少阴经,手足少阳经,手足太阴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太阳经,总计12条经。
12条经,有主管气化的6条经,于是有了六经辩证
六经统领六气
初之气:厥阴风木之气——足厥阴肝经统之,手厥阴心包火从母化气而生风。
二之气:少阴君火之气——手少阴心经统之,足少阴肾水从妻化气而生热。
三之气:少阳相火之气——手少阳三焦经统之,足少阳胆木从子化气而为暑。
四之气:太阴湿土之气——足太阴脾经统之,手太阴肺金从母化气而为湿。
五之气:阳明燥金之气——手阳明大肠经统之,足阳明胃土从子化气而为燥。
六之气:太阳寒水之气——足太阳膀胱经统之,手太阳小肠火从夫化气而为寒。
如果平人,六气互相转化循环不会表现出本气,如果身体生病,六气就会表现出来,从而对应人身体出现的症状。搞明白六气的属性以及传变规律就能因病施治,从而效如桴鼓。
我整理了六气变化的图,希望可以帮到你。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这六部经典著作的全名依次为《诗经》《书经(即《尚书》)》《礼经》《易经(即《周易》)》《乐经》《春秋》。由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六经病,病名。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症。《伤寒论》把外感疾病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脏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论述各经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详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条。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於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六经辩证是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
六经辩证的基本内容: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证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概括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的盛衰,病势的趋向,以及六经病之间的传变关系。
六经辩证的特点:二分法,首辨阴阳,三阴三阳。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是借用自然界的事物川和海取象类比,论证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
人体的经络和脏腑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六经可以是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太阳经对应小肠和膀胱。阳明经对应胃与大肠,少阳经对应三焦与胆,太阴经对应脾胃,少阴经对应心与脾,厥阴经对应肝与心包。人体经络出现问题,对应的脏腑功能可以出现异常。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