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临床诊治患者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一是按病情需要使用“汗、吐、下、和、消、清、温、补(笔者《“通”法在临床中的应用》发表在《甘肃中医》2007年1期,文中建议增加“通”法”)等治法,配方祛邪扶正时按照“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中病即止”原则;二是处方用药上,考虑“因时(季节气候特点)、因地(地域地势特点)、因人(体质、年龄、胖瘦、先天秉赋)”等因素选定处方中每味中药合适剂量,同时有严格的中药配伍禁忌,如:十八反药、十九畏药、妊娠禁忌药(谨慎使用的中药);三是在中药炮制上,有严谨中药炮制规范(可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及“七情”组方原则;同时对使用有毒(有毒或性烈)中药严格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严防药物不良反应损伤人体正气;四是在保证中药质量上,凡进入医院的中药饮片(中药颗粒剂),都是经过国家药监部门严格监管准入的合格药品;五是中医治病理念上,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痼病(咳喘等慢性病)防复的“治未病”和“中病(病愈或病情缓解稳定)即止”无需终生服药的思想;六是在药物特性上,中药较西药(化学合成等)抗生素等不易产生耐药性,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治疗外感伤寒(外感热病、疫病)的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五苓散等,还可在几千年后,治疗今天的“非典”、“新冠病毒性肺炎(疫病)”等疾病,中药剂量使用上较稳定,较西药产生耐药性后加倍剂量或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有些疾病西医理念要终生用药),无形之中加大了损害人体脏腑(功能)、神经及血管等副作用的风险机率;中医几千年来很少因为治疗疾病过程中,使用某些中药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致人死亡等不良反应,被国家有关部门强制禁止使用或分批淘汰的情况。总之,中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通过几千年人体临床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保证中药安全配方应用、严防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和保护人体正气的严谨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