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波和红外线理疗灯都是利用红外线对人体进行治疗的器械。通过对需要护理的部位进行红外线照射产生热量,加速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从而起到理疗的效果。
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区别的,那么哪一种理疗灯更好呢,下面来解答。电磁波理疗灯与红外线理疗灯的区别在于两者发射出的红外线波长和频率不同。
前者属于远红外线,所以穿透力不如后者。在进行理疗时,前者需要裸露照射的部位,但后者可以直接透过衣服进治疗。因为作用原理相近似,前者发射出的是特定波长的红外线,所以可以理解为前者是后者的特定一种。
后者几乎包含了前者的功能,所以红外线理疗灯使用范围更广泛。红外线理疗灯不仅仅是它包含了电磁波理疗灯的治疗功能。而且弥补了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治疗的缺点,对于人体内部的保健治疗来说,红外线理疗灯适用范围比较多。
而且更容易造成体表温度升高,所以治疗过程的时间也可以大大缩短。电磁波和红外线理疗灯在使用过程中的禁忌也是相似的。
不过前者需要裸露照射的部位,而后者可以直接透过衣服进行治疗,这一点来看红外线理疗灯更为方便一些。但两者都需要对眼睛和皮肤进行保护。
一些疾病患者也无法使用理疗灯。第一点就是高烧病人,对于他们应当及时散热,但是理疗灯是通过升温治疗的,所以完全不适合这些病人使用,反而适得其反。
其次就是肿瘤患者不适合用这种器械。人体温度升高了,肿瘤细胞也会随着活性增强,这样繁殖扩散地更快,对身体是反作用。
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例如出血症或动脉硬化都不可以使用它。平时使用前,可以去医院咨询医生,如果医生特别叮嘱不适宜使用理疗灯的,可能是因为体质原因,就不要去使用了。
红外线理疗灯和电磁波理疗灯都可以治疗人体疾病,将人体机能提升,从而获得更好的抗病能力,总的来说,红外线理疗灯使用范围更广泛,所以使用率也比较高。
目前癌症的情况考虑还是需要去当地的三甲医院进行治疗,因为癌症是慎用电磁波治疗的电磁波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会加速癌细胞扩散,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治疗带来难度,会引发不必要的疾病,建议调整好饮食及过失,清淡为主,按时睡眠,保持心态,对于控制病情是有帮助的。
TDP是电磁波治疗仪,俗称神灯
使用电磁波治疗仪加热后能够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从而使患者的患处达到消肿、活血化瘀的的效果。其电磁波治疗器还具有消炎、消肿、止泻等功能。而且还能能有效地疏通被阻塞的通道,能够促进机体对瘀血块和积液的吸收,并且还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功能。
中频电磁波理疗仪性能好,有温度,能增强血液循环,理疗效果好。
在磁场的作用下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个能量且能量恰等于相邻的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则原子吸收的能量产生的跃迁,即产生共振。就是利用核磁共振,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的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的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依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重形成了一幅核磁共振图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磁共振成像术(MRI)。
MRI通过对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中的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停止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产生MR信号。通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即产生MR信号。
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1H、19FT和31P等进行自旋运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这样一来,自旋的核同时也以自旋轴和外加磁场的向量方向的夹角绕外加磁场向量旋进,这种旋进叫做拉莫尔旋进,就像旋转的陀螺在地球的重力下的转动。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这样,自旋核还要在射频方向上旋进,这种叠加的旋进状态叫做章动。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室,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什么是电磁热效应和电磁非热效应?按照国标《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的定义,热效应是指“吸收电磁辐射能后,组织或系统产生的直接与热作用有关的变化”。生物肌体被电磁波照射后,大部分电磁波被反射,少部分被吸收。被吸收的电磁波,为强度和方向都在快速变化的电磁场,能导致生物体内离子、分子的偶极子振动,甚至重新取向、生物构成分子发生位移,最终因分子相互碰撞而产生温度升高,这就是电磁热效应现象。电磁热效应最可能对人体产生影响甚至伤害的部位是睾丸和眼睛。是否会形成伤害以及可能的伤害程度,取决于辐射源的功率、频率,被照射体的距离、受照射的时间等因素。电磁热效应的好处也不少,用于治疗肿瘤的微波治疗仪就是利用了电磁辐射的热效应原理。高频射频治疗仪也是利用电磁热效应电灼切割外痔所造成的灼伤疼痛,但水肿是不可避免的,其影响创面愈合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电磁热效应是制定电磁防护标准的理论基点。1953年,美国斯克万(Schwan)博士从热力学平衡的原理出发,对人体能量的热平衡进行了一番计算:假设人体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为12.6MJ(兆焦耳),转换系数约30%,那么,每天必须将8.79MJ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出体外。这些热量的功率约合100W,人体的平均表面积约2m2,则正常人体每天单位表面积的散热量为5mW/cm2。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即考虑增大一倍的散热量,人体是可接受的,也是力所能及的;再考虑到射频与微波电磁照射特点,通常人体一次被照射的表面积不会超过50%。这样,人体受到照射时,就可以有较大的指标富余量。5mW/cm2放大一倍为10mW/cm2,这就是1982年以前美国制定电磁辐射标准的最基本的参考依据。电磁非热效应,按照国标《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指“吸收电磁辐射能后,组织或系统产生的与直接热作用没有关系的变化”。有关非热效应机理,目前学说甚多。前苏联的标准偏重非热效应,欧、美标准偏重热效应。所以前苏联的防护标准就高于欧美标准1000多倍,并持续使用了几十年。1973年10月,由WHO等组织的微波辐射生物作用和健康危害国际会议在华沙召开。前苏联的果尔顿(FOPπOH)和美国的斯克万为了寻求一致的研究方法,“共同提出将微波强度划分为三段:大于10mW/cm2(热效应);小于1mW/cm2(非热效应);1~10mW/cm2(微热效应)。与会12个国家的69名学者基本上接受了这个分法”(参见刘文魁、庞东:《电磁辐射的污染即防护与治理》,79页)。前苏联的专家认为,人体被电磁源照射后,体温并未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对人体造成危害,如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生殖和代谢功能等。我国电磁辐射防护专家中也有不少人持有上述观点。但美国的专家则认为,电磁辐射影响对低于100kHz的低频场只有“电刺激”,高于100kHz后的射频场及微波才有热效应,而且明确指出“与电离辐射不同,经过50多年来的研究,在射频波段,并未发现或证实在低强度的电磁照射,除了热作用以外,还有什么机理可以证明对人体会有其他作用,因此也没有理由相信会有累积效应”(周重光:《电磁波的安全问题》)。WHO基于国际EMF计划的研究,也不同意电磁照射具有非热效应的观点。WHO指出:“在过去30年间,在非电离辐射方面的生物效应及医疗应用领域已经发表了大约25000篇论文”;“基于最近对科学文献的详细审查,WHO推定,现有的证据不能证实,暴露在低水平电磁场中会存在任何健康后果”(参见WHO资料:《Whatareelectromaticfields?》)。尽管同时也称“有关生物效应知识还存在某些空白,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但目前WHO不赞同非热效应的观点则是明确的。综上所述,对有关电磁热效应,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已经形成共识,对于电磁非热效应则分歧严重。看来,电磁场非热效应的学术争论,可能是短时间里难以终结的。
一、科室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20张,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1.2米。
二、科室单元设置
至少设置脑病康复单元、骨关节病康复单元、老年病康复单元、疼痛康复单元、儿童康复单元等其中的3个。
三、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1.2名卫生技术人员。
(二)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下同)占执业医师比例不低于70%。至少有1名康复专业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
(三)病区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两年以上康复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护理人员均应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
(四)康复科医生应接受1年以上康复医学专业培养,熟练掌握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和常用技术;中医类别医师应掌握100首常用方剂。
(五)科室医师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三级医师责任制等核心制度要求。
四、康复综合治疗区
康复门诊和综合治疗室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
治疗科室:至少设立针灸室、推拿室、艾灸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等。
评定科室:至少设立运动平衡功能评定室、认知功能评定室、言语吞咽功能评定室、作业日常活动能力评定室。选配心理评定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心肺功能检查室、听力视力检查室、职业能力评定室等。可以选择设立康复工程室、心理康复室、水疗室等。
五、设备配备
(一)康复设备
1.康复评定:可配备肌力和关节活动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认知言语吞咽评定、作业评定等设备。
2. 运动治疗:至少配备训练用垫、肋木、姿势矫正镜、平行杠、楔形板、轮椅、训练用棍、砂袋和哑铃、墙拉力器、划船器、手指训练器、肌力训练设备、肩及前臂旋转训练器、滑轮吊环、电动起立床、治疗床及悬挂装置、功率车、踏步器、助行器、训练用阶梯、训练用球、平衡训练设备、运动控制能力训练设备、功能性电刺激设备、生物反馈训练设备、专用运动平板、儿童运动训练器材等。
3. 物理因子治疗:至少配备电疗(包括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疗设备)、光疗、超声波治疗、磁疗、功能性电刺激、传导热治疗、冷疗、牵引治疗等设备。
4.作业治疗:至少配备日常生活活动作业、手功能作业训练。
5.认知、言语、吞咽治疗:至少配备认知训练、言语治疗、非言语治疗和吞咽治疗设备。
6.传统康复治疗:至少配备针灸、火罐、中药药浴、中药熏蒸等设备。
(二)中医诊疗设备
配备针疗设备(针灸针、电针治疗仪等)、灸疗设备(温灸器、艾灸仪等)、罐疗设备(如火罐)、推拿设备(如推拿治疗仪、手法治疗床)、中药熏蒸熏洗设备(中药熏蒸机、中药熏洗仪等)、中药蜡疗设备、小夹板、小针刀、中医电疗设备(微波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等)、中医光疗设备(红外光疗仪、激光治疗仪等)、中医磁疗设备(磁振热治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超声治疗设备(超声治疗仪、超声雾化治疗仪等)、针灸(推拿)治疗床、骨科牵引床、颈椎牵引设备、腰椎牵引设备、中药饮片柜、中药煎药设备等。
(三)其它设备
配备诊桌、诊椅、治疗车、西药药品柜、石膏剪、石膏锯、多功能抢救床、呼吸球囊、抢救车、急救箱、给氧装置、电动吸引器、冰箱。
利用干涉原理测量光程之差从而测定有关物理量的光学仪器。两束相干光间光程差的任何变化会非常灵敏地导致干涉条纹的移动,而某一束相干光的光程变化是由它所通过的几何路程或介质折射率的变化引起,所以通过干涉条纹的移动变化可测量几何长度或折射率的微小改变量,从而测得与此有关的其他物理量。
测量精度决定于测量光程差的精度,干涉条纹每移动一个条纹间距,光程差就改变一个波长(~10-7米),所以干涉仪是以光波波长为单位测量光程差的,其测量精度之高是任何其他测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