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干姜为常用驱风、健胃药。对消化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以降低。浸膏能抑制狗由硫酸铜引起的呕吐,服1050%姜汁30毫升也有相同的作用。
2.对心血管及呼吸中枢: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兴奋作用。
3.抑菌: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
4.对阴道滴虫有杀灭作用。
加工炮制
1.净制拣净杂质。
2.切制拣净杂质,用水浸泡3—6小时,捞出,闷润后切片或切成小方块,晒干。
3.炮制取姜块,置锅内用武火怠炒至发泡鼓起,在皮呈焦黄色,内呈黄色,喷淋清水少许,取出,晒干。
性味归经
【性味】辛、热。
【归经】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主治
1.温中逐寒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能祛脾胃寒邪,助脾胃阳气;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
2.回阳通脉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除祛里寒。如《唐本草》曰:“治风、止血,宣诸络脉,微汗。”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阴寒,风寒冷痹皆可用之。
3.消痰下气,干姜辛热。《本草丛新》曰:“燥脾湿而定呕消痰,治反胃下痢。”《日华子本草》曰:“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反胃干呕…….”
4.温肺化饮干姜辛热,无毒,辛温散寒:如朱震亨曰:“干姜,入肺中利肺气……。”《本经》:“主胸满咳上气。”主治寒饮喘咳。
5.温经止血,干姜炮炙炒黑,已失去辛散作用且守而不走。如《本草正》曰:“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止性已耳。若阴盛格阳,火不归元及阳虚不能摄血,而为吐血,衄血下血,但宜炒熟留性用之.最为止血之要药。”
6.治痈疽初起多由于外感六淫,及过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感受毒气引起邪毒壅聚,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而成。初期:患处突然肿胀,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焮红,灼热疼痛,日后逐渐扩大高肿坚硬,重者恶寒发热,头痛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洪数。如《诸症辨疑》曰:“治痈疽初起,干姜一两。炒紫研末,醋调敷周围,留头。”
7.鉴别应用
①生姜性温叶辛,行于发散,又能温中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症。
②干姜辛散之性已减,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
⑧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血,及温中止泻为长。
④干姜与附子同用,可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古曰:“附子无姜不热。”但干姜偏温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4.5克。
宜忌配伍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