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医要语言温和、待患若亲、谦虚恭敬、平易待人。必须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用语、提倡文明敬语、坚决杜绝禁语。
一要有文明的称呼。
二、要有礼貌、
三、要有亲切地语言、温和的语调。
四有问必答、答必满意。衣帽必整、仪表规范、举止文雅、诚信笃实、普同一等、宽以待人、谦虚礼让、顾全大局。
望闻问切,七损八益,外感内伤,以毒攻毒等。
医药保健
《诗经》中记载的动植物类、矿物类名达几百种。尽管《诗经》中记载的中医药知识还是零碎的、简单的、不确切的,但真实反眏了当时我国古人的保健养生情况。《诗经》中很少有直接用中草药来养生或疗疾记载,但从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许多相关信息。如《卫风·伯兮》中“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古人认为萱草能舒畅情志,令人忘忧。
饮食养生
从《诗经》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已趋向稳定,种类也很丰富,己经摆脱了果腹的单纯生理需求,转向更有益于身心的多样选择。传统饮食养生遵循的粮食作物为主食,各种蔬菜、肉类、鱼类为副的基本饮食结构,在《诗经》后800多年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所总结为“五谷为养、五果为辅、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
从食制而言,《诗经》时期普遍遵行的是一日两餐的习惯。第一餐为朝食,见《陈风·株林》:“乘我乘惧,朝食于株”,一般在早上7~9点之间;食第二顿饭,又称晡时,一般在下午3~5点之间,见《魏风·伐》中“彼君子兮,不素飧兮”。定时而有规律的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到今天,在黄河流域的部分地方仍保留有一日两餐的习惯。
《诗经》中还描述了当时的饮食追求与理念“以和为美”。例如《商颂·烈祖》中“亦有和羹,既戒既平”,“和羹”是调和羹汤之意,“戒”是指和羹必备的五味,“平”是指羹的味道要平和。“以和为美”饮食理念对健康长寿有什么好处呢?据《周礼·天官·食医》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其养生意义在《黄帝内经》中说得更清晰:“谨和五味?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以和为美”的饮食理念具有丰富的养生内涵
望闻问切
成语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成语释义: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成语出处:望闻问切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古今医统》由徐春甫辑于1556年。
成语例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74回:“我们虽是兽医,也要望闻问切。”
处方脚注是中医处方的常用术语之一。 处方脚注与处方常用术语意思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一般是医师在药名后注简明术语,提示调剂人员需要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后者则是医师在药名前附加术语,表示其用药的要求。因此对于调剂人员来说,处方脚注和常用术语都是应该熟练掌握和认真执行的。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
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不按君臣;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反药理,胡乱用药。引申为使用毒药的隐语。出处:《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狗皮膏药;中医用狗皮膏药消肿止痛。比喻骗人的货色。出处:刘复《(半农杂文)自序》:“再往下说,那就是信口开河,不如到庙会上卖狗皮膏药去!” 七损八益;指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神圣工巧;中医对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的别称。出处:《难经·神圣工巧》:“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外感内伤;①中医指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无病自炙;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出处:《庄子·盗跖》:“柳下季曰:‘跖得无逆汝意若前乎?’孔子曰:‘然,丘所谓无病而自炙也。’” 以毒攻毒;攻:治。中医用语,指用含有毒性的药物治疗毒疮等恶性病。比喻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或利用恶人来对付恶人。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1、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爷”、“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其庙宇则称为“土地庙”、“伯公庙”、“福德正神庙”等,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神灵之一。农历“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圣诞日,也称祭社、暖寿、做众、做牙、社日等。
我国南方”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奉祀土地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烧纸宝炮竹,分祭肉,聚众宴饮,奏乐欢娱。
2、吕纯阳
吕纯阳,字洞宾,别号纯阳子,又号回道人。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师,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首,道教仙人之一。
号“玉清内相金阙选仙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兴行妙道天尊”,又称广济正道神人,灵宝真人,一气真君,妙通宏仁普惠帝君,孚佑真人,孚佑帝君,东华帝君,兴隆大道天尊,道法玄明仁极无上天尊,伭元广法天尊等。
全真道祖师,钟吕内丹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吕祖、吕祖师、吕仙祖、纯阳祖师,吕纯阳在民间信仰占有重要地位,各地建有吕祖祠祭祀。
3、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全名《性命双修万神圭旨》,作者不详,成书时间宋至明朝。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性命圭旨》为总结性书籍,主张破除三教门户之见,宗罗三教历代精义,一出世就广泛流传,明清时期极盛,被三教人士视为三教修持圣典。
4、王诩
鬼谷子王诩(约公元前400年—约公元前270年),一作王禅,道号玄微子,生卒年不详,华夏族,战国时期显赫人物。相传,其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一说卫国(河南淇县)人;一说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一说汉水之滨关内云阳(陕西石泉县)人。
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云梦山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常入山修炼,深谙道法,神妙莫测。“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为老学五派之一。老学:苏张(苏秦和张仪)、鬼谷一派,申、韩一派,杨朱一派,庄、列一派,尹文一派。
5、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亦有传承。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
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皆为著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至今海内外仍有传承。
6、万寿八仙宫
万寿八仙宫,简称“八仙宫”,最早名为“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观院,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系唐兴庆宫局部故址,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十方丛林。民间传说万寿八仙宫为唐代吕洞宾遇汉钟离,“一枕黄粱”点破千秋迷梦而感悟成道之处。
赞美中医药方的词语,手到病除。
《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是一部查检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的综合性工具书,共收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诊断、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含骨伤科学基础、筋伤学、正骨学、骨病学)、针炙学、推拿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急症学等学科的常用名词术语共5701条。
1、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笔墨纸砚中国独有的书法绘画工具(书画用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纸,安徽徽州婺源龙尾砚。
2、雅人四好(琴棋书画)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色彩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这四项技艺掌握得如何,在古代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的标准。作为古代文化艺术的典型象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四春”的贴身丫头取“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之名,也体现了琴棋书画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地位。
3、花中君子(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四君子”。文化的象征,品质分别为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号称花中四君子。
4、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叫做四诊。
版权声明:xxxxxxxxx;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