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用的人参,张仲景用的人参片

 2023-08-05  阅读 404  评论 0

摘要:1. 张仲景用的人参片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的名方,由柴胡、黄芩、人参、清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吴又可所创,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

1. 张仲景用的人参片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的名方,由柴胡、黄芩、人参、清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朝吴又可所创,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治疗湿热导致的发烧(多是潮热,也就是经常是下午或傍晚发热,舌苔厚腻)疗效很不错。使用时必须注意,方中的草果不能缺少,因为草果有辟秽之功。

2. 张仲景大药房人参

小柴胡汤的配方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传到了今天,配方也被不断地优化,在治疗伤寒感冒上有不错的效果,备受好评!具体配方是:柴胡24g、黄芩9g、人参9g、甘草炙6g、半夏9g、生姜9g、大枣4枚,先用适量的水泡四个小时,之后中火熬煮,熬半个小时之后去渣再煮即可。

3. 张仲景用的人参片是什么

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1升=液体200毫升

参考: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4. 张仲景用的人参片有哪些

“东北三宝”是指中国东北地区的三种土特产,有新旧两种说法。 旧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新三宝:人参、貂皮、鹿茸。(林蛙油、熊胆、蜂蜜。)

之所以有“旧三宝”之说是因为过去的贫穷百姓冬季时把乌拉草填在鞋子里以保证脚不被冻坏,所以乌拉草是穷人的宝;而富人穿棉靴,所以也就不认为乌拉草属于东北三宝。

人参

人参,又名"人葠",俗称"棒槌",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之一。由于人参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在古代,它有许多别名、雅号,如:神草、王精、地精、黄精、血参、人衔、人微等,人们所说的"百草之王"是从满语中翻译过来的。满族人称人参为"奥而厚达","奥而厚"是草类总称,"达"为首领、头人之意,故将其译为"百草之王"。

人参

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有113方,用人参者即多达21方;相传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有《月池人参传》专著。

人参命名方式有四种:按照生长方式命名有野山参、移山参、园参三种;按照产地命名如吉林人参、韩国高丽人参、美国花旗参、辽宁石柱参等;按照炮制方法命名如:红参、白糖参、生晒参、保鲜人参、活性人参等;也有复合式命名如高丽红参、吉林野山参、宽甸柱参等

人参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参(野山参)分布于太行山脉上党一带,长白山脉及其迎山区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公元107—124年,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县,这是对中国人参原产地记录最早的一部书籍。上党人参由于大量采掘,早已灭绝了。中国人参(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的长白山脉及近地山区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在主产地东北三省,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东三省中,吉林省的产量占总产量70%。而吉林白山市人参占吉林省的70%,白山市的人参主产地有抚松县、靖宇县和长白。由于人们的无序采挖,野生人参越来越稀少。

人参

抚松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如今抚松是人参及其加工的滋补品大量销往国内外市场。

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人参称为"山参",多生长于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其性喜阳,需疏散的阳光和腐殖质深厚、通气良好的土壤中。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当然寻采起来也就更加困难。

人工栽培的人参称为“园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

据理化分析,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人参宁、挥发油、人参酸、甾醇等多种成分和许多有机物、无机物及维生素等,有其它药品所不能比拟的特殊药用价值和疗效。它能补血养气、固津生液、调节神经、开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压健胃等,尤其对于治疗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参不仅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还可以制造许多方面的深加工产品,赋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文学名著中,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更是不可枚举,如:《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红楼梦》中王夫人翻柜找人参等比比皆是。到了人参之乡东北,导游员口中的讲述,更是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人参自古即为著名的补药,我国最早(后汉时)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将人参列为上品,该书中凡入上品之药多为对人体有补养之功的.该书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金元以后用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即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时,用人参尤宜.为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在中国传说中,人参是一种“土行孙”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时 要小心翼翼的围捕,防止它跑掉。人参每次出土,相隔数十年。人参总在地下隐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间、岩下、腐土、低温、背阴向阳、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阳光三至五小时等条件下,才有珍贵的结果。东北土话“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表示大的优质的人参来之不易。

用人参泡的酒

人参的生长习性很特别。一年生的人参只长出一个三片掌状的复叶,俗称“三花”;二年生的人参长有一枚五片掌状复叶,俗称“巴掌”;三年生的人参有两枚掌状复叶,称“二甲子”;四年生的人参有三枚掌状复叶,称为“灯台子”;五年生的人参有四枚掌状复叶,称“四品叶”;六年生的称“五品叶”,六品叶以上就称“棒槌王”了,叶子数也不再增加。

过去山里人把采挖参或挖参都叫做“放山”,一般都是几个人一伙,自愿结伴,推选其中一个有经验的人当“把头”,大伙备齐干粮后就在“把头”的带领下进山。进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搭建窝棚先安顿下来,然后,要在把头的带领下,焚香烧纸,跪祭采参人的祖师爷——“山神老把头”,祷告平安,万事如意。事毕,“把头”当众宣布采参的“山礼山规”,采到的参,由大家平分,这也就是采参人一年的收成了。

貂皮

紫貂(学名:Martes zibellina)属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头形狭长,耳短而圆,嗅觉、听觉灵敏。犬齿较发达,裂齿较小;上臼齿横列,内叶较外叶宽;臼齿齿冠直径大于外侧门齿高度。体毛柔软,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爪锋利,不可伸缩。是一种特产于亚洲北部的貂属动物,在白天活动和猎食。通过嗅觉和听觉猎取小型猎物,包括鼠类、小鸟和鱼类。有时也吃浆果和松果。紫貂大多在森林的地面上筑巢,在天气恶劣或遭遇捕杀时下,它们会躲在巢穴中,甚至将食物储藏在里面。紫貂的皮毛称为貂皮,在中国只产于东北地区,与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西伯利亚、蒙古、中国东北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地。

鹿茸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所以古时候人们把鹿称作神兽。但是鹿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要算是鹿茸了。鹿茸就是未骨化的角生长在雄鹿的额上,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为真皮衍生物。鹿茸含有丰富的复合蛋白质和激素,以及磷酸钙、胶质软骨素等化学成份,是一种高级补品和名贵药材。鹿茸能温肾壮阳,生精益血,强筋补髓。主治虚劳赢疲,血虚眩晕,腰膝酸痛,萎滑精,虚寒血崩等病 。

鹿茸的种类:由于原动物不同,分为梅花鹿茸(黄毛茸)和马鹿茸(青毛茸)两种,梅花鹿茸要好于马鹿茸。 按枝叉多少及老嫩不同:又可分为鞍子、二杠、挂角、三岔、花砍茸、莲花等多种。二杠茸质量好,价格贵,但产量低。

鹿茸主要有产于大兴安岭的马鹿茸和产于长白山的梅花鹿茸。

药理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鹿茸能增强副交感神经末梢的紧张性,促进恢复神经系统和改善神经、肌肉系统之功能,同时对交感神经亦有兴奋作用。

鹿茸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大剂量的鹿茸可降低血压,使心脏收缩振幅变小,心率减慢,外周血管扩张。中等剂量能引起心脏收缩显著增强,收缩幅度变大,心率加快,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鹿茸特别对已疲劳的心脏作用尤为显著。

3、对性功能的影响:鹿茸提取物既能增加血浆睾酮浓度,又能使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增加。因此,鹿茸对青春期的性功能障碍,壮老年期的前列腺萎缩症的治疗均有效;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效果良好。

4、鹿茸的强壮作用:鹿茸精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能增强耐寒能力,加速创伤愈合和刺激肾上腺皮质功能。故鹿茸是传统的补益药,用于强壮、补肾、益阳。

5、对血液成分的影响:鹿茸可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增加,因此对于大量出血者和感染症末期的患者,特别是对于老龄患者的治疗极为有效。

6、有性激素样作用:动物试验证实,用鹿茸酊作皮下注射,几天后即见前列腺、精囊重量增加。鹿茸是滋补极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受补,对于健康人尤其是小孩子来说,鹿茸是不能随便吃的。健康小孩吃了容易出现内热,流鼻血,机体异常亢奋,甚至出现躁狂症。

7、它能兴奋离体肠管及子宫,增强肾脏的利尿功能:鹿茸对妇女儿童均有益处,它所含的钙、磷、镁等无机元素分别参与身体的钙磷和多种酶的代谢,对促进钙的吸收、骨的生长以及增强心脏、肌肉的功能都有积极的作用。尤其是镁离子,更是具有复杂的功能,是延年益寿必不可少的物质。这对妇女因宫寒不育、月经不调,小儿的发育不良,因肾气不足而引起的牙齿生长迟缓、囟门不合、骨软等,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压、肾炎、肝炎以及中医所说的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之病人,不宜服用。

8、治疗创伤:鹿茸素有“强筋骨”功能,用于治疗“恶创痈肿”。试验证明,鹿茸对长期不愈和新生不良的溃疡与创口有增强组织再生的能力,促进骨折的愈合。口服、外用鹿茸能使创伤,特别是化脓创伤迅速愈合。

用鹿茸加工成的鹿茸片

9、其他作用:鹿茸中有些有效成分能抑制MAO-B的活性,故有抗衰老作用;鹿茸具有抗氧化作用,增强胃肠蠕动和促进分泌功能;此外,鹿茸精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等。

乌拉草

乌拉草属于莎草目莎草科苔草属,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

形态特征及用途:根状茎紧密丛生。秆三棱形,基部具有光泽的褐色叶鞘。叶细条形,对折,边缘粗糙。小穗2~3个,顶生的雄性圆柱形,侧生的雌性卵形或卵状球形;雌雄花鳞片棕色至锈色;果囊近卵形,扁三棱形,有褐色树脂状小突起,顶端急缩成短喙。小坚果倒卵状椭圆形,三棱形,褐色。其叶细长柔软,纤维坚韧,不易折断,为草鞋、草褥、人造棉、纤维板等的良好材料,将原植物茎叶锤打后放入毡靴中,能御寒,昔称“关东三宝”之一。是草编工艺品、造纸的主要原料。旧时东北人用皮革缝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作防寒鞋,是北方贫民心爱的"草履"。“乌拉”是满语皮靴的意思,是一种东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

5. 张仲景的人参汤的配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参用参的国家。中国最早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提到了人参的名字。其后的历代名医如陶宏景、唐松敬、陈藏器、张仲景、李时珍等也都对人参作过高度评价。东北是我国人参最著名的产区,主要分布在吉林东部和长白山脉的抚松、集安、通化、临江等地,产量要占全国的90%以上。自辽金时代起,其产量就已经很可观,明清时代,当地的劳动人民多以此赖以为生,因此,产参的数量大得惊人。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三十七、三十八两年,仅建州女真烂掉的人参即达“十余万斤”之多!

版权声明:xxxxxxxxx;

原文链接:https://www.fanque.com.cn/aa046Bm4DBFVVA1k.html

发表评论:

管理员

  • 内容144525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l番茄知识网是实用的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日常生活保健小常识大全网站,分享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饮食养生保健小知识、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中医养生食疗做法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养生之道,学习健康养生百科知识尽在番茄健康养生知识网。
快捷菜单
健康养生知识
联系方式
电话:
地址:
Email:admin@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2 番茄知识网 Inc. 保留所有权利。 Powered by

页面耗时0.1213秒, 内存占用1.91 MB, 访问数据库18次

鄂ICP备2022009988号-2

  • 我要关灯
    我要开灯
  • 客户电话
    807220904

    工作时间:8:00-18:00

    客服电话

    电子邮件

    admin@qq.com

  • 官方微信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

  • 返回顶部